常言道:少不看紅樓,老不看三國。
少年多愁,看多了紅顏薄命、世事無常,容易無端生出許多悲悲戚戚,無法樹立積極的生活觀。老年多哀,常想著權勢利益、勾心斗角,容易亂人心志、貪而無厭,使自己無法獲得內心的安寧。
大概這就是為什么會有那句常言的原因了吧!
然而,小戲骨系列橫空出世,千萬人被一群十歲左右的孩子刷新了世界觀?!栋咨邆鳌?、《紅樓夢》、《花木蘭》、《焦裕祿》、《劉三姐》、《白毛女》、《洪湖赤衛隊》等十多部劇,占領各大視頻網站首頁,引起廣泛熱議。
小戲骨們個個有模有樣,模仿劇中人物,一顰一笑、一舉一動簡直堪稱神還原,分分鐘吊打小鮮肉演員。特別是最近火熱的《紅樓夢》系列,林黛玉、薛寶釵、賈寶玉等人的扮演令人驚喜,大家紛紛喊話“87版紅樓夢又回來了”、“陳曉旭又回來了”等,引起老中青三代人的關注。
然而,林黛玉的無端自傷和小刻薄、薛寶釵的處處留意和小心思、王熙鳳的精明算計和狠毒、賈寶玉的膽小怯懦與軟弱,在小戲骨的精心刻畫下卻讓人毛骨悚然。這些不諳世事、天真可愛的孩子,知道他們演的是一群怎樣的人和怎樣的故事么?這種照搬原版的做法,是對創新的深情演繹還是對懶惰的另類闡釋?這種一花一草都要一模一樣的想法,是不是和答題要和標準答案盡量接近的“中國式考試”如出一轍呢?
當我們在高喊創新、探索、獨立思考之時,我們的熒屏上卻充斥著“中國式教育”的影子,當我們提倡用新視角看待古代文化時,我們卻一股腦用神還原的方式將21世紀的孩子硬生生拽回搖搖欲墜的豪門家族。
不要讓孩子認為模仿就是創新
模仿不是最高的致敬,是創新無力的表現。所謂經典作品,就是經過歲月沉淀越來越被大眾認可的好作品。這些作品都是制作精良、有創造力的,因而才能在時間長河里愈發有生命力。致敬經典,應該致敬的是認真創作、思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而不是照搬原著的抄襲行為?,F在有太多的人以“致敬”的名義大行抄襲之道,把一部經典之作變成了娛樂大眾的消費品。
當然,所有學習的起點都是模仿。畫畫、演戲、寫字、寫作等,都需要從前人的作品中汲取營養,都需要不斷的練習才能增進技能。然而,所有的練習都不能稱之為作品,更不能成為廣為傳播的范本。
面對經典,我們應當學習和致敬,但更應該有自己的解讀和創新。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造一個和巨人一樣的人,而是成為和巨人不一樣的人。
不要讓孩子認為所有品質都可以娛樂化
小戲骨系列有一個重要的宣傳點在于弘揚優秀的個人品質、古代禮儀和文化等,但是其過度商業化的宣傳和包裝已經讓節目轉變為“演戲”、“化妝”、“服飾”等娛樂化信息的頭條。孩子關注的不是精神和品質,而是如何出名、如何當明星、如何吃穿得好等。
愛國、愛民、奉獻犧牲、尊重他人等這些嚴肅的話題,不應當以過度娛樂化的方式表現。否則嚴肅變為裝逼,中國的靈魂和精神也成為笑談。據了解,童星已經成為很多孩子的夢想。不少家長為了圓孩子的童星夢,不惜砸錢十多萬甚至幾十萬,就是為了讓孩子劇中獲得露臉的機會。
娛樂圈的喧囂和雜亂,熱鬧和寂寞,不是一個孩子可以承受的。我們已經看到很多孩子少時成名、成年后卻悄然無聲的例子。那種少時名利雙收的成功和榮譽,很容易讓孩子迷失自己,反倒是一種成長的負擔和危險。
不要讓孩子認為萬事都有標準答案
在小戲骨的拍攝和制作過程中,孩子們被要求反復觀看原作并精準模仿,力求以“像、更像”為標準。播出后,好評如潮,仿佛是考試得到高分一樣。在得到眾人關注的同時,孩子們應該也非常高興。
然而,整部劇卻完全沒有讓孩子有自我發揮的空間,也沒有展現出一個孩子對作品的理解,只有一個標準,像原著。然而,像有時候才是真的不像。只有空洞的模仿和皮肉,沒有豐滿的靈魂,也只不過是一次失敗的抄襲。
經典的意義,就在于解讀的多樣性。因此,對經典的闡釋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就像生活沒有標準答案一樣,對萬事萬物的理解也沒有標準答案。一千個讀者有一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寶黛也應有一千種風采。
告訴孩子,不要害怕不像或者不對,只要有自己的理解,就是最好的解讀,也是對經典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