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語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語言,通行于上海、浙江、江蘇南部、皖東南+贛東北邊界。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蘇南部大部分,同屬吳語最大的一個分片:吳語太湖片。(圖上所有泛藍色地區)。包括了蘇州話、上海話、寧波話、常州話、紹興話、無錫話等一系列子方言。
今天吳語區分屬于多個行政區。但是可以看見的是,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內,吳越地區都是處于同一行政區劃下。而蘇南與浙江的分離,始于明朝的朱元璋。自此分屬不同行政區劃至今長達六百年。
不過,人為的行政劃分并不能分割族群、民系的文化。哪怕是六百年,今天仍然講著相似的語言和口音。認同感,更多是建立在相似的傳統文化習俗和地方語言上的。行政區劃的分隔,也不會割裂和磨滅我們對吳語和吳越文化共同的認同。
春秋時期
有人以為,吳越兩國是所謂世仇,其實不然。吳越之爭,僅是君王之爭,雙方都希望統一吳越地區,可以算是一個“縮小版的南北朝時代”。
而且,在那個時候,吳越兩國老百姓的語言其實是通的,當時是同族。
《吳越春秋》卷五:“吳與越共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呂氏春秋》記載:吳王夫差欲北伐齊國,伍子胥以為不可,曰:“夫齊之與吳也,習俗不同,言語不通,我得其地不能處,得其民不得使。夫吳之與越也,接土鄰境,習俗同,言語通,我得其地能處之。越與我亦然”
大意是說,吳王想要討伐齊國,伍子胥勸阻說:齊國和吳國風俗語言不同,我們得到了也不能管理土地和人民。而吳和越接壤,習俗語言相通,我們得到了越地可以管理,越國反過來也是一樣。
伍子胥這段話很清楚的說明,當時的吳越地區、民族同,風俗通,本就是一家。
《越絕書》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吳越二邦,同氣共俗”
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杭州富春人孫權統一了吳越。建立了吳。
南朝陳
南朝四代,宋齊梁陳,南朝宋由劉裕建立,齊、梁為南蘭陵郡(今常州一帶)的蕭氏建立。最后的陳朝,是由吳興人陳霸先建立。
公元589年,來自北方的隋軍一舉攻破陳朝首都,陳朝滅亡,吳越地區重新納入中原王朝的掌控范圍。
唐朝
唐初,江南一帶屬江南東道。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江南東道被析為浙西、浙東(浙東與浙西時有分合)、宣歙。浙東和浙西,常常并稱“兩浙”,它們的地域大體繼承了昔日的會稽郡;兩者的界線接近錢塘江,也一如吳郡和會稽郡分治的舊例。
上面的圖就是唐代的浙東和浙西觀察使,浙西包括了蘇州、秀洲(今嘉興、上海)、常州(今常州、無錫、靖江)、潤州(鎮江)、湖州、杭州,浙東包括了越州(紹興)、嚴州(今建德)、明州(今寧波)、臺州、溫州、婺州(今金華)、衢州、處州(今麗水)。
可以清楚看到,當時的常州、蘇州屬于浙西。
五代十國
唐末,天下大亂,兩浙的大部分地方最終被杭州人錢镠平定。到公元907年,錢镠被封為吳越王,這就是五代十國中延續最久的吳越國的來歷。后來,常州、潤州被楊行密所奪,后為南唐繼承。吳越王多次征吳欲奪回常州而不得。常州、潤州變成了名義上的領土。直到宋-吳越聯軍攻打南唐的時候,吳越軍隊才重新踏上這片故土。
上圖是公元977年的吳越地圖。有詩云:“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說的就是當時吳越國的十四州。
北宋
公元978年,北宋皇帝趙光義扣押了前往汴梁述職的吳越王錢泓俶,迫其納土歸宋。然后夷吳越國為兩浙路,治杭州,轄 杭州、越州(紹興)、潤州(今鎮江)、常州(今常州、無錫、靖江)、蘇州、秀洲(今嘉興、上海)、湖州、睦州(今建德)、明州(今寧波)、臺州、溫州、婺州(今金華)、衢州、處州(今麗水) 等十四州,是為“兩浙十四州”。
而江南東路和兩浙路,在此時也有了個新的合稱:江浙。是的,江浙其實在最開始并不是江蘇和浙江,而是江南東路和兩浙路。
和今天江蘇浙江的范圍主要不同在:不包括了江蘇的長江以北地區,但是包括了長江以南的皖南地區。上圖里的黑色線內部分,就是北宋的江南東路和兩浙路。
此時的江南東路和兩浙路,是與江南吳語區(包含徽州地區)范圍最吻合的區劃范圍。也包含了江西上饒吳語區。
南宋
南宋時期,北方淪陷于金。南宋朝廷局限于淮河以南,為方便征稅,兩浙路被細分為兩浙東路 兩浙西路。浙西包括了平江、嘉興(今嘉興、上海)、常州(今常州、無錫、靖江)、鎮江、湖州、臨安、以及江陰軍。嚴州,浙東包括了紹興、慶元、臺州、溫州、婺州、衢州、處州。
元朝
公元十三世紀,蒙古鐵騎席卷歐亞,伯顏征江南。南宋的宋恭帝、謝太后在杭州出城投降。
在元朝時期,我們屬于江浙行省(上面地圖內的綠色區域),與長江北面的“河南江北行省”劃江為界。基本是唐朝江南東道的范圍。元代的江浙行省,主要包括了:南宋的兩浙路、江南東路。也就是之前提到的,歷史上的江浙范圍。福建在元朝也曾短暫的并入過江浙行省。
到現在為止,可以說在歷史上,今天的吳語區都在同一個行政區劃內。環太湖地區也從沒有分屬于不同行政區劃。
明朝
元末,江南一帶原本由張士誠、方國珍割據。明軍攻下蘇州后,部下在蘇州開始大肆破壞、“二歲小兒亦當斫為三段”,“家有屋,屯軍伍,家家有兒遭殺虜。越女能嘲楚女詞,吳人半作淮人語。東營放火夜斫門,白日橫尸向官路”。
明軍攻杭州,圍城三月余,糧運不通。“城中之日餓死者十(之)六七”,杭州城人口損失了7成。
幾十萬戶江南百姓被流放至江北,史稱洪武趕散。
朱元璋定都南京,并設立了一個龐大的京師直轄區,把他的老家鳳陽和環太湖的幾個州府都劃入南直隸,既可以讓他的家鄉享有京師的榮光,又方便控制江南的財賦。于是作為財賦主要來源的太湖流域就全部劃歸京師,因此兩浙從此被徹底分割,浙西的鎮江常州蘇州松江嘉興湖州都歸屬了直隸。江南剩下的州府建為“浙江省”。后來朱元境大概也感到浙江作為一個省實在太小,而且省會杭州就緊靠省界,才在1376年(洪武九年)將太湖以南的湖州、嘉興二府劃回浙江。但蘇南直到現在也沒有回來。蘇南皖南都劃入了這個南直隸。另外朱元璋把本屬江南東路的上饒劃給江西。
上圖就是南直隸的出現。直接將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鎮江府這四府從以前的兩浙建制里剝離出來。
這也是江浙分離的源頭。
清朝
清朝建立后,把明朝的南直隸更名為“江南省”。康熙六年分江南省自北向南一切為二,分為江蘇省和安徽省,這兩個南北差異極大的省,這也就是為什么,江蘇省和安徽省的內部,并沒有統一屬于哪一類方言,都是橫跨了三大、甚至四大方言區。這也是當時封建統治者制衡的手段。
不過實際上,當時的江蘇省卻是南北分治的。有兩個主管民事的布政司:舊屬兩浙西路的鎮江、常州、蘇州、松江四府和從蘇州府拆分出來的(不知道是第幾次了)太倉直隸州歸江蘇巡撫駐蘇州布政使管轄,江蘇其余地方(主要是長江以北地區)歸兩江總督兼江寧布政使管理,雖曰一省,儼然兩屬。
1905年,按照這個規制,江蘇南北分為兩省:江蘇省和江淮省。
半年之后又重新恢復為一省。基本上一直延續到今天。
啟東、海門和靖江的區劃
說到最后,可能有啟東、海門、靖江的朋友會說了,我們在江北,可是也說吳語,這是怎么回事呢?
雖然海門縣建縣很早,但是自元代末年起,海門江岸持續大片坍塌,最后除呂四一角以外,全部坍入江中,因而廢縣設海門鄉。
下圖可以看見,實線是今天的海岸線,里面的虛線是歷史海岸線。可以看見今天的海門、啟東在當時都沉在海底。
清康熙以后,長江口沙洲又大片漲出,江南民眾紛紛前去圍墾。因此,絕大部分的啟東海門人都是清中期之后從江南再次移民過去的。
而靖江在歷史上一直是長江里的沙洲,屬常州八邑。連上江北也是近代的事了。至今靖江和泰興之間仍然有一條分界河,就是古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