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閑的時間里,我若是連續一周不曾看書,心里就發虛,情緒就會莫名的懊惱,總覺得不看書的日子就是渾渾噩噩,虛度光陰。這種心理經歷讓我深感慶幸。因為,一個人的內心若是對書有了這樣一種牽掛,怕是一輩子都無法遠離文學作品。而文學作品,恰恰是人這一生的精神載體和感情寄托,有了文學作品,歷經時代滄桑變幻的人們的靈魂才有了安身之地。若我對文學,對書籍的這份執著能延綿不絕,不會隨著我逐漸踏入社會才泯滅,那我的人生,至少在精神上是富足的。
與文學結緣在小學。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學在農村的小學。書籍是極度匱乏的。農村沒有圖書館,沒有書店,文學作品的來源只有課本,資料書,考試試卷上的文章。書籍的極度缺乏讓每一篇文章因此變得無比珍貴,也讓兒時的我讀了一遍又一遍。雖然那些文章并禁不起反復閱讀,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實在是聊勝于無。后來,為了寫作文,買了小學作文書。但我始終與真正的文學作品相距甚遠。
然后,就到了初中。初中我讀的是縣城的寄宿式學校。一周七天,只有周日下午可以外出2小時,每月放假一次,一次放假三天。雖然到了縣城,有了新華書店和各種書店,但寄宿式學校的時間安排,農村出身家庭經濟的拮據,以及自身對閱讀條件的迷茫,向其他同學借書看成為我獲取書籍的主要渠道,也正因為如此,我的初中生涯接觸到的大部分是《我是特種兵》《狼圖騰》《鬼吹燈》《壞蛋是怎樣煉成的》《桃花扇》等諸如此類的書,只有一小部分是《繁星》《春水》《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飛鳥集》《朱自清散文集》《穆斯林的葬禮》這樣的作品,我與真正的經典文學依然相距甚遠。
高中依然是寄宿式學校。依然沒有圖書館。當時正逢我青春叛逆期,和年少情感迷亂期,看的多是《艾格》《青年文摘》《哲思》之類的雜志,以及類似郭敬明《悲傷逆流成河》《追憶似水年華》《夢里花落知多少》之類一些浮華的青春暢銷書,也看安妮寶貝的《八月未央》《告別薇安》等。但始終與一些經典文學相距甚遠。
進入大學后,守著一圖書館的書,感覺自己看的書反而不如高中時代多。雖然也看了不少的文學作品,但那種像以前如饑似渴地去讀一本書的狀態,卻很少很少了。倒不是對書的感情淡薄了,只是總覺得少了點什么。
如今,畢業在即。回過頭來整理大學四年期間所讀過的書目,總覺得十分慚愧。每每從圖書館門前經過,總覺得自己大學四年辜負了一本本好書,錯過了與一本本文學作品相互溝通的機會。因此,我最近在整理古今中外各個歷史階段的名人名作,打算列出一個長長的書單來,然后用一生的時間去閱讀。也打算在畢業后,哪怕踏入社會,依然堅持閱讀,不忘書香。同時,也熱切的希望自己能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書房。余生若是有書為伴,有愛人相陪,也算得上不枉此生,不虛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