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喝水這個問題,我們以前是不會去重視的,反正渴了就喝,不渴的話,基本就不會主動拿起杯子,二十多年我們都這樣了,也沒見有什么不妥。
1.少喝水惹的禍!
一轉眼,小孩就快七個月了,可能女孩子相對“文靜”,她身體沒有不舒服時,還是比較聽話好帶的,不像男孩子,總是蹦蹦跳跳沒個閑。
而且,她好像已經能“聽懂人言”了,你“教訓”她時她知道“扁嘴”,你“哄”她時她就一下“轉哭為笑”了。
在小孩一歲前,我們是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她每天的變化和進步的。跟她們在一起時,我們也好像變得很“幼稚”,“她會自己翻身了”,“她會嘟起嘴巴耶”,“她會吚吚啞啞‘說話’了”……
每一點小進步,都能讓我們開心一段時間。不過,這開心維持不了多久,因為,在一次幫她換尿布時,我無意中看到了一點粉紅色,這頓時把我嚇得打了個激靈。
我立即拿給我媽看,但她也看不出個所以然。會不會是拉便便時太硬,肛門有點破損呢?又或者是紙尿布本身有點粉色?我們在猜想著各種可能性。
為確認多一次,我們決定將紙尿布換成以前的那種“蚊帳布”,尿一次就觀察一次,結果好幾次都看到上面沾有粉色,而且偶爾那粉色還會呈干粉狀,可以從尿布上抖落下來。
我們不能再“坐以待斃”了,趕緊看醫生去。為了方便醫生診斷,我們帶上尿布一起,還是去找黃醫生。
黃醫生看了一下那尿布,然后問小孩這段時間有沒吃過什么藥,或者特別的食物,“沒有啊,這段時間沒生病,吃得也還好,跟平時一樣。”我如實回答道。
“那水呢?水喝得多嗎?”黃醫生繼續問道。“不多吧,這個問題我們好像沒有特別的重視,就是每次喝完奶后,會給她喝一些水沖下嘴巴,然后其余時間就比較少了。”
“那應該是尿結晶吧!可能是因為喝水少的緣故!但也不能排除其它的身體病變,假如要看腎臟或其它器官的問題,那就要做個詳細的檢查了。”
“那做檢查會不會很麻煩?對小孩影響大不大?”我不無擔心地問道。“假如要做檢查,恐怕去市里的兒童醫院好點,那里設備比較完善。”黃醫生善意地提醒道。
“好吧,謝謝你!黃醫生。”離開醫院后,我們就回家了,商量了一個晚上,最后決定明天一早就去市里。
市里的醫院人多得像是過節趕集,沒到九點鐘,上午的號就已經全部掛滿了,我們只好排到了下午。從那時開始,我就多了兩句口頭禪:“等待是漫長的!”,“人的一生,等待占去了大部分的時間”。
醫生的時間是十分寶貴的,我們等了一上午,但進去只需要十分鐘,他根本沒時間讓我慢慢說,一邊聽我講一邊就已經“開單”了,“好了,拿著這些單去交錢,然后檢查,等結果出來后再拿上來。”
為了趕在醫生下班前回到來,我們必須得爭分奪秒地加速了,分頭行事,首先我得趕快喂小孩喝水,我媽就拿著“單子”去B超室排隊。
我心里預算著時間,大約在小孩想尿尿前的幾分鐘去照就最好,因為那時膀胱充盈,會照得比較準確吧!只是小孩太小,她還不懂告訴你她想尿尿,更不懂“忍尿”,這一切全憑我自己的感覺。
很幸運的是,整過程進行得很順利,照完B超后她剛好尿尿,我們也正好采到“樣”,拿她的尿去化驗。結果很快就出來了,所有的檢查項目都正常。
所以,唯一能解釋的,就是喝水太少,造成尿結晶了。這回去后,我們就特意讓她多喝水,剛開始那幾天,也還是能看到有粉色的東西的,但慢慢的,一段時間后,就再沒看到了。
這證明,的確是喝水少惹的禍啊!
2.四歲前
自一歲開始到四歲,這幾年內,小孩大約是每隔兩三個月就會病一次,最遲不會超過四個月,一般就是扁桃體發炎、支氣管炎、肺炎。
以看黃醫生為主,不過一般病一次至少要走兩趟,因為吃完第一次藥后,病會有所好轉,但肯定還沒好,必定還要去復診。
生病的次數多了,我們也慢慢的摸著了一些規律,沒有了剛開始那樣的驚慌和手忙腳亂了。
小孩一般是先發燒,同時伴隨喉嚨發炎,吃了藥后,就開始出現流鼻涕,咳嗽等癥狀,然后得繼續復診吃藥,而要完全痊愈則需要一星期以上了。
病情輕點的,吃藥就可以解決,大多是消炎藥加感冒藥,再加清熱的;而稍微重點時,就要打吊瓶了,必要時外加霧化(喉嚨),再厲害點,比如肺炎,就要住院了,不過也還好,七天治療期后就能出院了。
只是,小孩的抵抗力始終很差,吃過很多增強抵抗力的保健品和食物,但效果都還是不盡人意。
終于,在她四歲那年,來了一次“大問題”,那一次,還真是在“鬼門關”前轉了一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