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寧—克魯格效應:說的是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以為自己比真實的情況更加優秀。
細心觀察我們周圍的生活,就會發現這些心理學的偏差研不是沒有依據的。
比如那些平時什么事也做不好的人,最容易瞧不起別人,動不動就覺得自己比別人強,只不過自己不屑去做而已。
反倒是那些真正領先位置的高手會格外謙虛,甚至低估自己的能力,因為他們知道,到達這個階段需要經歷什么,自然也就不會盲目驕傲。
更深層的原因是這樣的:
我們并不能感知這個世界,我們只能通過感知自己的周遭,來判斷自己是否處于平均水準上。
也就是說,用支撐我們的”結論”的,其實是一個非常局限的,而非全部的,只不過是我們所能感知的周遭而已。于是,一個井底之蛙在它的世界里,確實處于平均水準以上又如何?
對于有些人來說,別說20%,就連超過平均線,都足以給他們創造優越感了。
更有人拿著“比下有余”的幌子,不斷安慰自己,我可以不算好,不過比那誰誰誰強,我可能這方面不如他,不過我其它方面可不比他差。
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每件事都比別人做得好,但是這并不代表我們應該逃避自己面臨的困難。
知道“麻煩守恒定律”嗎?如果這是你應該面對或解決的問題,它就一定不會憑空消失。
總是拿著“比下有余”的借口去回避,最終就會發現自己在這種假想的優越感中,和別人拉開了巨大的差距。
進入二十一世紀,有一個重大的變化正在揭示更為殘酷的事實:弄不好,百分之一以后全是落后。
當所有人被連接起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我們所能感知的世界,不再僅僅局限于我們的周遭,而是“我們每個人都已經盡量感知到這個世界的全部”,無論感知得膚淺還的是深刻的。
這種感知范圍的變化,會讓每個人產生不同的心理變化。
一方面你能看到更多比自己優秀的人,意識到自己和他們的差距。
這對于一些人來說是一種正向的激勵,他們想的是,還有這么多人在我前面,我還有這么多空間可以提升,那一定要多加努力;而對于另一些人來說,這反成為打擊他們自信心的對比,還有那么多人比我優秀,我不過如此。
另一方面,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不如你的人。
這對于那些喜歡“比下有余”的人來說,簡直就是最大的福音。如果附近找不到比自己差的, 那么就利用網絡去別的地方找,這個世界那么大,總有比我差的人。
其實網絡帶來的僅僅是更為客觀,更為完整的信息,它能讓你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位置,至于應該用什么樣的態度面對,隨后又該如何調整,取決于每一個人自己。
很多正在用知識改變命運的人,在另一個世界里,他們消失了。在他們消失的世界里,“知識無用”是一個必然實現的自證預言。
現在呢?他們的朋友圈時時刻刻放在那里,整個世界都能看到,他們不會消失,他們就是存在,他們的生活在清楚地告訴別人,知識是有用的,知識是可以改變命運的,起碼可以迅速變現……
看到了過去的朋友,現在生活在另一個世界里,有些人可以就會下意識地說出一句:當年我和他差不多,甚至比他強呢!
很多時候只是看起來的差不多而已,如果你真的踏著對方的道路,重新走一遍,就會發現并沒有想像中那么容易
對于多數人來說,他們從來沒有踏進過領先的門檻,所以總會有意無意去低估進一步的難度。
想要打破這種“差不多”的心態,最好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先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夠好。有過一次類似的體驗,你馬上就會破除在其他事情上“差不多”的幻想,轉而踏踏實實地認真做事。
這樣下次再看比你優秀的人,估計心態上就會平和許多——其實“差不多”就是“差很多”。
當每個人都被連接在一起的時候,對于知識的渴求是異常強烈的,因為差異明顯可見。
甚至,這種渴求已經成為一種恐懼,因為有個恐怖的事實早就放在那里,只不過大多數人沒有反應過來而已……
。過去,百分之四十以后是落后;
。現在,你以為20%以后是落后;
。現在,實際上很可能百分之一都是落后;
。將來,有可能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之后都是落后……
還有另外一個更為恐怖的趨勢:機器人在崛起,人工智能在崛起,大多數人正走在越來越沒用的路上。
在大數據面前,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人都沒用的,萬分之一后都是落后,都是被研究、被引導、被賺取的對象——這很殘酷。但知道比不知道好,雖然痛苦,但還有希望,因為你會因為那些痛苦而掙扎,但還有希望。不知道很慘,沒有痛苦,卻已然沒有希望。
也許這會令你焦慮,但這種焦慮使用得當的話,就是有價值的,因為恰當且足夠劑量的焦慮,有個很好的替代詞匯,叫做“危機感”。沒有危機感的人,就是那種將來注定變成無用之人的人……
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落后,是讓自己不斷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