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聚會,一朋友講起以前同事的近況,苦不堪言,關于孩子學習的事,同事很痛苦。
究其根底,還是她給孩子的“愛”太過于傳統了。
她兒子小學作文公開課上,語文老師讓學生描繪母愛的感覺,很多孩子說“溫暖”、“踏實”等等,他卻說出“令人窒息”,讓在座的家長和老師嘩然!同事就坐在教室里,自然很尷尬。
她說本來很聽話、成績不錯的孩子,最近變得貪玩、成績下降,還出現了課堂紀律的問題。她很困惑,孩子究竟怎么了,會變成這樣子?
其實孩子早就給出了答案,“令人窒息”就是他最真實的感受。
這是一個非常能干的全職媽媽,每天從早到晚地圍著孩子和家庭忙碌,事無巨細統統搞定。
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也看書不多,還是沿用自己小時候接受的教育理念帶孩子。
她又太能干了,包攬了孩子的一切,包括這個年齡的孩子自己能夠決定和安排的事情。
對孩子在學校之外的課余時間,她都以科學和嚴謹的態度制定了詳細的日程安排,要求孩子嚴格按照計劃執行。甚至寫作業都要一直陪著。
她還決定:上什么課外班,去哪里度周末,邀請誰來家里參加生日聚會……原來孩子還算聽話,基本按照要求都能夠做到。
我對她說:你有沒有想過,孩子有被吞噬、喘不上氣來的感覺,而恰恰這種失去自主、在嚴格的監督和控制之下的生活方式,會對孩子今后的人格造成不良的影響。
幸好孩子自己內在出現了反抗的聲音,這其實是他自我成長的需要,但是采用了不能被環境所接受的方式,所以表現出了我們看到的學業和紀律問題。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母嬰間隙”,意思是在母親和嬰兒之間需要有一個適當的間隙或者說距離。在出生不久的時候,媽媽應該盡量完全滿足嬰兒的需要。
但是隨著嬰兒長大,獨立能力增強,他開始自己為自己做事情,比如可以獨自吃飯、玩耍、如廁等,媽媽需要面對不再被那么需要的挫敗感。
好媽媽的標準之一,就是能夠忍受這種“被拋棄”的焦慮感,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給孩子以適當的自由去探索這個世界的種種可能。
希望這些話能夠讓同學從內心里做調整,別強壓著兒子接受她曾經接受的方式。
因為時代變了,我們也要順應時代的變化,及時改變,這樣孩子與家長才能共同提升,和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