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大爺的雜貨鋪
前兩天一位大學生讀者朋友跟我講,他們大學舉辦的某活動邀請到了某位名人來做演講,安排的是演講結束后讓幾個學生代表提些問題。他想準備一下,但又不知從何下手,想讓我說一說向大神提問時應注意的事項。
我本科和研究生階段修讀的都是新聞傳播方向,也在報社實習過,關于采訪這一塊確實有一些心得體會;
而且我發現,不光是讀書階段我們會面臨向高人請教的狀況,即便參加工作后,也經常會出現領導在會上噼里啪啦說了一通后,讓員工提些問題的情形,輪到你了不提還不行,說的深了也不是淺了也不是的,蠻坑爹。
如何向牛人提問題?如何讓你的問題既能體現出自己的睿智和用心又能充分的滿足對方的表達欲?
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提問時應注意的一些事。
1.問題不要收的太緊
我們都是從學生時代一點一點走過來的,腦海中的學生式思維根深蒂固,一個很顯著的特征就是:問問題時喜歡問標準答案式的問題,類似于選擇題,即便是問到一些論述題,也巴不得對方為你總結出幾條幾條,幾點幾點。
然而,真實的世界是多元和復雜的,很多事物并非黑白兩面,越是牛人,越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多維,對待一些問題的看法也越辯證越客觀。這時我們提一些好不好對不對該不該的問題,基本相當于逼著對方敷衍我們,即使人家不想敷衍,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說。
例如,我們常會在一些講座現場看學生代表起來就問:我畢業后該考研該工作?當公務員好進企業好還是自主創業好?我要想月薪過兩萬我應該這樣還是那樣?您覺得您和王思聰哪個適合做我老公?股價是漲是跌?買哪只股票能讓我暴富?
這種問題,讓對方怎么答?如果我們是被提問的那個,一方面,不敢輕易說定論,擔不起那個責任啊;另一方面,這些事也沒個定論,沒法說。
這時對方還必須得回答,于是他只好說:都好都好,每個人不一樣,看情況看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句托底的話都沒問出來,白白浪費了一次提問機會。
我們在向牛人提問時,重要的是獲取人生經驗,而人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我們的宗旨是激發對方的興趣,讓對方聊得嗨,多分享點干貨,要把對方當導師而不是顧問。
如果這些問題我們真的急于想知道,那也可以換一下表達方式,這樣問,如:
您當初做面臨這些選擇的時候,是怎樣決定的呢?是哪些細節讓您堅定了選擇?
您在選擇買入和賣出的時候,主要是以什么為選擇依據的呢?有什么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嗎?
您在做重大決策的時候,有哪些小習慣呢?
這樣一來,問題一下子落到了具體,對方在回答時有的放矢,也沒大壓力,因為他說的都是自己的經驗,而我們提問的目的,也正是套取他的一些經驗做參考嘛。
這個突破口打開,我們就可以獲得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信息與觀點。
2.問題不要放的太開
開放性問題可以問,但千萬注意別太漫無邊際,這樣對方一時間不知從哪下手,他要么回答得不痛不癢,很游離;要么一臉懵逼,甚至不愛理你。
切忌問以下的問題:您有什么感想啊?您現在什么感覺?您的座右銘和人生目標是啥?您對我們年輕人有什么建議嗎?您幸福嗎?
這么問,不僅無聊,而且還給了對方一個機會去盡情吹牛逼。亦或是,既然是牛人,這種場面他們見過太多,就會用一些提前準備好的漂亮話去應付你。
這類開放式的問題如果真的要問,那就注意,問的盡量具體點,盡量和自己的生活緊密相關,這樣可以讓對方的回答有著力點,也不至于太水。
如:
在您像我這個年紀的時候,最大的苦惱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的呢?
我跟您一樣有過某某經歷,您覺得這份體驗對您的事業發展有什么幫助呢?
像我們有這方面經驗的人適合在哪個領域做下去呢?
這樣一問,對方也有得吹,大家也有收獲,雙贏。
3.從對方所說的話引出提問,切忌另起爐灶
我們經常能在報告廳的觀眾席上看見這樣的少年,抓起話筒后無比亢奮,滿腔豪情滔滔不絕,噼里啪啦說了一大堆,題干長的嘉賓都快打哈欠了還沒切入正點,最終好不容易說完了,大伙發現,他全在說自己的事兒,而且貌似和今天的主題沒啥關系。
嘉賓也聽得糊里糊涂,于是他很尷尬地說了一句令觀眾絕望的話:不好意思這位同學,請您再說一遍……
長篇大論后什么都沒問出來是多么的坑爹啊,怒刷存在感后更坑爹的是:我還有一個問題……
情不自禁地扔鞋。
下次輪到我們提問時,可以選擇從對方的話里抻出一個由頭來,然后再把自己的問題續上,這樣做一來能體現出你的尊重和禮貌,二來能提升你提問的逼格,也能引起嘉賓足夠的重視。
給大家舉個例子:網紅白巖松先生都知道哈,他在給嘉賓做采訪的時候有句口頭禪:“我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您在剛才……那么我的問題是……”
你會發現,他幾乎每次都注意人家細節。其實有的時候他注意到的細節跟他接下來的問題有呼應,很契合,也有的時候,兩者基本沒太大關系。但是有了這么句話,就讓人覺得他很用心,受訪者也覺得自己剛剛沒白說,他就很樂意繼續解釋下去。
就像讀者向我咨詢如何向牛人提問的問題時,他就附加了一句:我注意到您在以前的文章中提過您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愛看心理學和社會學的書籍,所以想聽聽您從這個領域給出的一些建議。
然后我就樂得屁顛屁顛的來寫這篇文章了。
4.將受訪者的發言做簡要歸納總結,先理解,再延伸
有一階段我坐辦公室,一次領導開會,發言稿念了一下午。
念完之后,領導為了樹立親民作風與群眾打成一片的高大形象,逼著大伙向他提問題。
大家都程式化地溜須拍馬,言必提及“啊,您講的多么對,多么好,我的問題就是,這么完美的發言稿您是怎么做出來的?”
領導聽這話早聽膩了啊,不是很爽。
不一會,輪到一位女同事,她站起來說:嗯,剛剛趙主任的發言,主要為我們理清了以下幾點。
然后她一二三四五地說出來。
接著,她說:對于第三點的某個方面,我還是沒太懂,所以我的問題是……
那天領導答的那叫一個爽啊。
為什么?因為是女同事么?呃……不完全是!
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她講領導的長篇大論做了提煉和總結,這樣無招勝有招的拍馬屁讓領導受用得很啊,他覺得:嗯,這位員工果然是認真聽了我的發言,還很用心。而且,老子自己都沒發現我說的那么全面,被她這么一總結,好多我自己想都沒想到的點都出來了,真是有成就感啊。
那有人說:哎呀,我萬一總結不好可怎么辦,領導不會怒嗎?
沒事的,你可以先加一句:我才疏學淺,可能總結的很片面,不知道對不對。另外,總結的不好就對了,你總結的那么無懈可擊,你讓領導怎么領導你啊。
先理解,再歸納,再從歸納的成果里延伸出自己的問題,這不僅適用于職場,同樣適用于向牛人發問。
愛因斯坦順著牛頓的體系推演下去,問道:如果一個人按著光速一直跑下去,他會看見什么呢?
這千古一問從牛頓的運動參照系理論總結延伸,順著牛頓的經典物理學思路想下去,最終贏得了世人的大拇指。
很多時候,看一個人水平高不高,并不完全取決于他的答案多精彩,而是看他的問題妙不妙。
5.適當地開腦洞,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問題足夠精彩,想讓你和對方的思維碰撞出火花,甚至博得受訪者的贊賞和好感,那你的提問可以嘗試下以開腦洞的方式進行,不過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積累和訓練。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來自不同的領域,都有著不同的專業與學科背景,事物都是一致的,只不過人家從他的視野角度里,為你深入地展現了其中的某一面。
而我們也可以就此出發,看一看如果將這一面得出的結論,放到事物的另一面上,是否依然適用,這個層面得出的經驗,如果放在另一些問題上,是否可以作為借鑒。這樣一來,有意思有逼格的問題就出來了。
例如:
一位經濟學家作報告,說了一大堆經濟學理論,你就可以拿出其中一個問他:這個結論,如果放在解決企業管理上,放在人生規劃上,放在生活觀念上,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呢?是否對我們其他問題的解決有所幫助呢?等等等等。
這樣思維就發散開了,問答也就不止停留于簡單的問答,更多有價值的思考也會被激發出來。
誠然,這確實需要在平時多積累多思考,腦洞也不是天賦,也是需要一點一點訓練打磨的。
所以我們說,一個好的提問者,絕不是拿起話來就問;而提問,也是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拼到最后,拼的還是底蘊和智慧。
今天跟大家聊了聊關于“如何向牛人提問”的話題,相關心得一共總結出五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或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