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躺在病床上的爸爸,人生中第一次無比的想結婚。
之前爸媽經常催促著趕緊找個女朋友,但是也都被我三言兩語,“不合適”,“不喜歡”等等之類的話搪塞回去了。那個時候總覺得會有些時間,還不著急。爸媽也總是以“也該準備準備啦”的結束叮囑一下。那個時候因為身邊這兩個人,所以有勇氣去繼續,不安著、幸福著。但是現在,我終于有了一個不能繼續躲避的事實——爸心臟支架了。
出院之后,爸經常用“別再讓我脆弱的心臟操心了”這樣的話來打趣。其實,我知道爸是害怕了。心臟針扎似的滋味只有他自己明白。怕什么?不說也都明白。
“什么時候找個對象???”
“在找了已經?!?/p>
“隔壁你李大娘說有個不錯的姑娘給介紹介紹,你同意不?”
“先不用了吧,不喜歡這樣?!?/p>
“那你自己用點心??!別人總是問我跟你媽?!?/p>
“我用心啊,可是這也不是速成??!”
“人家比你小的都已經結婚生孩子了。凈是讓人操心!大人的心思你就不明白啊!你要再這樣,我就讓別人給你介紹了。”
“我……”
本應該一個其樂融融的中秋節就以我的無言以對戛然而止了。
我有時候就會想,是不是我隨便領一個女生回家,我爸媽就會很滿意。我想答案已經八九不離十了吧。其實,我又何嘗不明白老爸的心思,他害怕,我也害怕??粗呐K造影下狹窄的血管,那是真的怕了。
或許婚姻的作用,就是留住自己最愛的人。
我相信不僅僅我的爸媽是傳統的,別人的父母也是。當然傳統的不是他們的思想,而是他們把兒女的幸福當成終身事業。我們是父母愛的結晶,打從娃娃墜地開始,父母教我們做人,讓我們接受教育,把我們撫養長大,實則不易,天底下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幸福?但他們為什么又會給我們施加壓力呢?我想這個問題只有在我們成為父母之后才能有所體會吧?,F在我知道的是,對于父母來說,兒女的生命是不依順著父母所設下的軌道一直前進的,所以老人總免不了傷心。
我心中一直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爸媽結婚的時候,他們真的相愛嗎?他們的那個時代,80%甚至90%的家庭都是通過介紹相親來組建的。我的父母也不例外,他們見了兩次,就開始準備婚禮了。他們那個時代的婚姻是速成的,新郎新娘美不美,全靠媒婆一張嘴。我無法去說出這個問題,但是他們也已經風雨同舟了二十多年了。誰又能用二十年的陪伴去驗證兩個人是否相愛?
但是能有多少人能靠婚姻活著?難道要成為愛情的乞丐活著嗎?
僅有愛情的婚姻是不現實的婚姻,同樣,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槎Y只是一天,婚姻才是一輩子。婚宴有多華麗多隆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婚姻要幸福,而幸福的婚姻是要用愛去經營。一場婚禮可以很幸福,因為有家人親戚和朋友最真誠的祝福。但是一場婚姻是不是幸福,只有他們兩個人才能知道。
愛可以是一瞬間的事,也可以是一輩子的事。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愛上不同的人。婚姻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并非結局。愛情同樣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而非理想。所以,對他們而言,愛情是可以被替代的,或許,也是寧愿被替代的。
有時候,我也想,要不就放棄自己的“倔強”,從了爸媽吧。這樣他們就可以不再惶惶不可終日了;他們就可以喜上眉梢了;他們就可以在街坊四鄰面前直起腰來了。畢竟父母為你辛苦得白了發,彎了腰,得了病,犧牲一下自己的幸福有何嘗不可呢?就這樣,他們幫我們選擇了如果,卻不幫我們承擔后果。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選擇,不管是工作,還是配偶……有時候做出選擇不在于你把每一個選項觀察得有多么清晰,而是在于你到底有沒有選擇的勇氣。但是婚姻是一個例外,因為你無論做出什么選擇,婚姻似乎都是錯的,而你能做的就是將錯就錯。
“幸福”、“生活得好”對于每個人可能有不一樣的標準,只是在父母的觀念里,幸福的定義就像是到了年紀就要結婚生孩子。但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它不能強加,也不是一種責任,更沒有辦法去表演。我為父母結合在那個沒有太多選擇時代而感到慶幸,但同時又為他們的別無選擇的產生同情。他們沒有去選擇另外的對象,只是在見了兩次之后就結婚了?;蛟S在他們看來,他們只是做了他們應該做的事,而現在,我們也應該像他們一樣。因為我們在他們眼中看來“適婚”。
婚姻的神圣之處就是把毫無血緣關系的兩個人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甚至能把生命交付給對方,這種關系不是老天爺隨機分配的,不是你沒得挑必須逆來順受的,而是你自己選的,你能夠自己決定在你手術臺上簽字的人是誰,你能夠自己決定和你上一個戶口本的人是誰,這就是法律的奇妙之處。
我想不止我一個人面對著這樣的問題。是人就多多少少會有些無奈。我并不是倔強。我不講究,也不將就。從小都是父母眼中懂事的孩子,越來越大,反而成了父母眼中操心的孩子。最后還引發了一場“戰爭”。而這場家庭內部的“戰爭”,卻需要一個“外人”來解決。愛情不像是方便面,泡上三分鐘就可以。我需要一些時間,她也需要一些時間,父母也需要一些時間。
其他文章,歡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