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文字和故事總是能深入人心。在這部小說里,我試圖假借一位生活在明代的小文人,訴說他曾在黃河岸上生發(fā)出來的故事和情懷,借以描寫故土,抒發(fā)世若春夢之感,亦試圖窺探文人小說繁盛的那個遙遠時代……
34.
且說那陶寶山陪肅王用過晚膳,肅王便派人將他安排在王府內的一處院落住了。
陶寶山苦行了一日有余,身子早已乏了,再加上酒意微醺,直睡到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來。這才剛剛洗漱完畢、用過早飯,就聽到外面有公公來傳令:千歲口諭,命陶大人到大殿議事。
陶寶山聽了,趕忙整理好官服,向著大殿而來。只見大殿內早已聚齊了一干文官武將,陶寶山看見,趕忙向著肅王行禮。
“此人原是永登縣令陶寶山,因在永登政績斐然、深得民心,由萬歲諭旨,調往蘭州府聽任調派,如今便是諸位在州府的同僚了”。肅王向著殿內眾人簡單介紹了一下陶寶山,然后繼續(xù)說道,“近日,河口匪賊日益猖獗,已成心腹之患。若不早除,怕是會影響絲路商道,不知臺下眾位,可有人愿意帶兵前去,為本王消得此難”?
臺下眾人一聽,都知道那伙賊人盤踞河口經營多年,十余年來,有多少人帶兵上山都鎩羽而歸……于是各個面面相覷,不敢支吾一聲。
陶寶山看在眼里,見眾人都不敢向前,便拱手說道,“千歲,下官不才,原帶兵前往”。
肅王一聽自然高興,便對著陶寶山問道,“不知你需要多少兵勇?幾時能破得賊匪”?
“千歲,小人在來時曾聽得,那伙賊人大概有三百余人,只是仗著河口地勢,因此官兵不能得破。請千歲賜小人兵勇五百,渡船二十,小人在半月內便可破得此賊”。
“本王就依你所奏。若是半月內破不得此賊,又當如何”?
陶寶山向著殿內跪下,拱手說道,“若半月之內破不得此賊,小人甘受軍法處置”。
“好,本王就命你帶兵前去”。
“李校尉何在?”
“末將在”,只見一年輕將軍劍眉橫豎,從人群中走了出來。
“本王命你帶本部兵馬五百,聽從陶大人指揮,與他攻打河口賊匪,本王就聽二位的好消息了”。
“末將領命”,那李明向著肅王行禮完畢,便再次站回原位。
35.
“這位新來的大人不曉得這賊匪的厲害,怕是要吃苦頭啊”。
“是啊,那伙賊人豈是能輕易剿滅的,而且只要了五百兵勇,怎么可能”?
“真是胡夸海口,你我就等著聽他敗走的消息吧”。
……
一從大殿出來,眾人便開始議論紛紛,都覺得陶寶山此行必定失敗。陶寶山聽在耳內,也不做爭辯。
“陶大人請留步”。
陶寶山回頭一看,原來是方才在殿內,被肅王指派給他的年輕校尉李明。便立刻拱手說道,“李校尉有何事”?
“陶大人,這河口賊匪雖然勢大,但小將也不曾怕他。只是用這五百兵勇在半月之內破得此賊,怕是有難度,不知大人有何妙計”?
“李校尉休要著急,請李校尉明日到住處一敘,本官自有妙計”。聽到陶寶山如此一說,那李校尉便回府去了。
前情回顧:
【連載】《河秋一夢》(1)
【連載】《河秋一夢》(2)
【連載】《河秋一夢》(3)
【連載】《河秋一夢》(4)
【連載】《河秋一夢》(5)
【連載】《河秋一夢》(6)
【連載】《河秋一夢》(7)
【連載】《河秋一夢》(8)
【連載】《河秋一夢》(9)
【連載】《河秋一夢》(10)
【連載】《河秋一夢》(11)
【連載】《河秋一夢》(12)
【連載】《河秋一夢》(13)
【連載】《河秋一夢》(14)
【連載】《河秋一夢》(15)
【連載】《河秋一夢》(16)
【連載】《河秋一夢》(17)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可以點贊添加關注哦。我會繼續(xù)努力,寫出更好的文章。您的支持是給我最大的鼓勵,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