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大家們關于自我的理論(除認知主義學派的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兩大流派)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精神分析學派)
1、人格組成: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1)本我:指本能,由各種欲望組成,像性欲和攻擊欲。遵循享樂原則;是《象與騎象人》中的象。
(2)超我:相當于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著道德。遵循道德原則。
(3)自我:是本我與超我之間的協調者。遵循現實原則。是《象與騎象人》中的騎象人。
喬布斯曾說過“要遵從你的感覺,而不是按照教條生活,因為教條是別人的思想”,我們往往只注意到象與騎象人,也就是本我與自我的關系,卻往往忽視了騎象人腦中的想法是不是自己的?其實這些想法大多來自權威的信條。文化本身的存在,就是一個大超我、大權威,而每個人最先有具體的超我來自自己的養育者,弗洛伊德認為是超我是父親形象的內化,即“內在小孩”“內在父親”的關系
二、精神分析學派溫尼科特的自我理論(提出了很多經典術語)
1、“抱持”——好的父母會提供抱持的環境,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予認可,當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提供支持。“good enough mother”60分媽媽,能為孩子提供抱持性環境,這樣的環境就是還早最初獲得的一個外部容器,孩子把這個容器內化到心中后,形成了高自我穩定性,父母還能做到允許孩子的活力在這個容器內流動,那么孩子的自我靈活度、自我力量和自我組織力都會極大的滋養
2、野性生命力:
弗洛伊德的理論認為本我與超我沖突后以自我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溫妮科特認為我們應該鼓勵孩子活出本我,活出野性,因為本我和野性,才是生命,而超我永遠不是生命。“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3、自我能量球觀點:溫尼科特認為每個人的自我就像是一個能量球,每個能量球都想伸展自我
三、人本主義學派羅杰斯的自我理論
1、(1)羅杰斯與馬斯洛并稱為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兩位宗師。馬斯洛是一名研究者不做心理咨詢,而羅杰斯一直在做心里咨詢特別重視咨詢關系,提出了“來訪者中心療法”
(2)人本主義相信人性本善,反對精神分析的人性惡。人本主義關于自我的看法是“認識最寶貴的,就是你自己。所以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把你自己活出來,而不是被文化規范所教化”(你“自己”就是非常好的東西)
(3)羅杰斯的人本主義詮釋:“我,是一切體驗的總和”即“‘我’不是別的,就是一個人在過往時空里的一切體驗的總和”
2、羅杰斯提出的現象場:現象場是一個人的體驗的時空等環境因素的結合。
事例:相親會? 測試幾十個歷史生活問題后互相了解,專注四目相對4分鐘就能愛上對方。兩個人相愛的過程,就是通過很長時間去了解彼此的體驗和現象場,他們同事擁有彼此的現象場和共同的現象場,這就是愛產生的過程。“所謂我愛上你,其實就是通過你來看見我的一個過程”
用魯米的詩來概括:
“我為什么要尋找他呢?
我不就是
他嗎?
他的本質透過我而顯現。
我尋找的,只是我自己!”
3、進入別人的現象場:每個重大的體驗,就是一個“現象”,而時空就是現象發生時的“場”,他們結合起來,就是一個人的現象場
進入他人的現象場:試著變成他那個樣子步驟:
a、找到關鍵細節,讓你印象最深的樣子;
b、標定這些細節的現象場(什么時間,什么地點);
c、進入別人的這個現象場,成為他的樣子,體驗他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