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忙的暈頭轉向,直到昨天深夜才空閑下來。點開微信,無意識的刷下去,看到一則推送消息,永遠的混血王子。作了十幾年哈迷,一打眼就明白了是寫斯內普,點開細讀才知道,竟是一篇悼文。頓時如被雷擊,僵化過去。急急地搜索真實信息,希望是謠傳,但面對著電腦冰冷地屏幕上更為涼薄的字眼時候,熱淚如傾,實在是難以接受,情緒更迭,如鯁在喉。
?艾倫是我為數不多喜愛且敬重的男演員之一。第一次見到艾倫,是銀幕上的斯內普,一頭黑色貼面油發,鷹鉤鼻,陰沉蒼白,不茍言笑,像極了中學常見的教導主任。彼時太年幼,對于演反派的配角沒有太多的關注,只覺著令人厭惡憎恨,卻沒有意識到,他的表演,是給一個縹緲幻想賦予了一個具體現實,他成就了這個角色,一年定形,十年琢玉,最終給了我們一個永遠的混血王子。
?
后來略長大了些,看問題也不像幼時一樣膚淺。真正被他打動的,是《理智與情感》中多情的布蘭登上校。少年時代一直迷戀著簡.奧斯汀,忠實原著,不愿看電影,自己去天馬行空,還原場景,埃莉諾和瑪麗安娜,愛德華,我都能將他們具像化,但對于那位深情執著的中年上校,卻是模糊的。后來有一次深夜看到了這部電影,當一身騎裝的艾倫走向瑪麗安家狹小逼仄的房門時,這一形象在我腦海中慢慢聚化成形,形象氣質竟是異常的契合。
?他站在房門前聽瑪麗安彈琴詠唱,橘色的日光淺淺地鍍在他臉上,滿懷深情,如同追憶似水年華一般,看著瑪麗安身上似曾相識的影子,苦澀地咀嚼著與早已逝去的舊愛的辛酸。那一瞬間,落寞又欣然,兩種復雜的情緒,沉在他的看似不動聲色的目光中和細微的面部表情上。隨后,又心無旁騖,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去愛并尊重著瑪麗安,即使他明知她不愛他,即使是他知道她心另有所屬,他依然執著,不逼迫,不強求,給她舒適地恰如其分的關心愛護,已足夠。當聽到瑪麗安失蹤的消息,立即漫山遍野的尋找,在大雨滂沱中找到了她,看她滿臉的傷心欲絕,也不多問,一言不發地抱起她離開,如同卡西莫多在刑場中抱起絕望的埃斯梅拉達,小心翼翼,珍重珍惜。最終瑪麗安選擇了他時,才真心為他感到了圓滿。
《哈利·波特》是隨我們這一代人長大的電影,電影一夢十年,斯內普教授伴隨著銀幕中的哈利,銀幕外的我們,做了一場跌宕起伏的大夢。最醒目的標志除了那一襲永遠不變的黑袍,就是極具個人色彩的腔調了,艾倫的聲音,低沉柔和,被稱為“天鵝絨般的嗓音”,娓娓念出莎翁纏綿悱惻的抒情詩,溫柔融于字里行間。但斯內普樣的艾倫,卻在其中加了浮冰樣的寒意,如同一把鈍刀磨心,隱隱有一種讓人膽怯的威懾力和壓迫力。開始我們抵觸甚至憎恨斯內普的行為舉止,忽略了作者在文中多處伏筆,直到最后一刻,他面對著哈利酷肖Lily的綠色眼眸,流下了那滴蘊藉了多年深沉愛意的眼淚,斯內普的一切一切,沉冤昭雪,真相大白。他的這種高尚與癡情,也賺足了戲外所有影迷們的眼淚,于是產生了那句著名的“l love you like snape loves Lily.”
?聚光燈外的艾倫極其低調,但這并不代表他的性格內向。“他一般不接受采訪,一旦接受,采訪就更像是一場軍事沖突”。正如哈利波特的導演所說“不拍戲時,他是個非常寬厚、親切和幽默的人,但一開機,因為他的一個眼神就能從60碼外殺死你。”
? 艾倫作為演員,性格就是這樣,他身上無時無刻不散發著一股邪惡的魅惑力,讓人愛恨不一,如果是壞事一氣做到底,把神秘、邪惡而又古靈精怪的鬼魅氣質發揮得淋漓盡致,那觀眾會恨之入骨,如《理發師陶德》中的邪惡權貴。若是最后角色來一個突轉,一切昭然若揭,觀眾也便會齊齊被他的個人魅力所秒殺,無限的同情憐惜,如著名的斯內普。不過,他無論演什么角色,或是《理智與情感》中的上校,或是《理發師陶德》中的邪惡權貴,或是癡情不轉的斯內普,這些角色都存在的雙重的復雜性,艾倫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把他們演繹的深入人心。
? 我不想再過多的贅述他的成就例如獲獎次數,那只不過是一個人生命中的階段性總結式的點綴,私心里還是認為他是不在乎的。我們所記住的,是他給我們帶來的快樂與感動,是銀幕光影閃爍之間留下的回憶。
他曾說,希望自己八十歲的時候,還能夠坐在他的搖椅上,閱讀著《哈利波特》,如果家人問他“after all this time?”他會毫不猶豫的回答:“always.”。他為哈利奉獻了十年,在銀幕上成全了最后的斯內普,僅僅過了五年,69歲的他與世長辭。別了,艾倫·里克曼。
最后還是以《哈利波特》中那段對話結尾吧。
——“after all this time?”
——“always.”
always——熱愛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