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回家,打開手機,看到同學推送到空間的一條消息。
艾倫·里克曼(哈利波特中扮演西弗勒斯·斯內普教授的演員),于2016年1月14日逝世。
這個消息對于我來說,絕對是一個讓我相當震撼的消息。因為我還清楚地記得,上次回到家時還重溫了一遍《哈利波特》,還記著當時在網上搜索了斯內普的有關內容,感嘆當年扮演斯內普的艾倫現在不再年輕。
《哈利波特》這一文學著作,在我童年中所占的分量,沒有其他任何書能夠與之相比。而電影哈利波特
更是陪伴了我整個童年。
還記著每年暑假,我都會重溫一遍哈利波特,不僅僅是書本,還有電影。每一個情節,都能在我閉眼后在腦海里演繹。每一個演員,他們的歡聲笑語,亦或是喁喁私語,都在我的耳畔里回響。
童年過去了,但是《哈利波特》永遠不會失去。
斯內普教授絕對算得上是書中最讓我難以忘記的一個角色。
難忘和喜愛確確實實有很大的區別,書中我喜愛的角色很多,但是令我難以忘懷的人物,可能僅斯內普一個。
記得哈利第一次遇見斯內普教授,在他那昏暗陰沉的魔藥教室里,第一次的相見便是不愉快的,從此兩人便開始產生矛盾。在書中所刻畫的斯內普的形象,是那么令人討厭:油膩膩的頭發、鷹鉤鼻、冷漠的眼睛還有一襲黑袍。J.K 羅琳把斯內普刻畫的栩栩如生,而在電影中,艾倫也確確實實做到了和斯內普完全相符的形象。拋開相貌不說,艾倫所扮演的斯內普,是成功的。他讓作者通過小說中斯內普的形象從而表達的想法很完美的演繹了出來。他是成功的,他讓我開始討厭斯內普,討厭他天天找哈利的麻煩,討厭他的自私自利,討厭他的陰陽怪調。
這種情感,直到我在看完最后一本《哈利波特》后,才開始消失。閉上雙眼,腦海里斯內普的形象便是艾倫在熒幕上的形象。他展示的那么淋漓盡致,讓我在這個角色上的恨意全部宣泄在他身上。看完書,才開始意識到,斯內普這個形象的多面性,也暗嘆艾倫作為演員強大的功底與能力,把這個讓人恨得牙癢癢的角色揣摩的無比生動。
這忍不住讓人去猜想,艾倫是否在排練的時候,仔細地閱讀他的戲份,在心里想象著斯內普的內心世界。不管有沒有,他所扮演的斯內普,是成功的。他是熒屏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了他,《哈利波特》不會那么豐富,斯內普的形象也不會那么充實。
就是這樣一位演員,將斯內普教授在書中的一切展示了出來。
就是這樣一位演員,在14日于倫敦與世長辭。
想到這里,心里又有無限的自責和愧疚。《哈利波特》捧紅了很多人,卻又讓很多人只是在劇中曇花一現,然后淡出大眾視野。我一直都不知道艾倫身患癌癥,不停地和癌癥斗爭,一定很痛苦吧?
我卻只知道去年他結束了長達五十年的愛情長跑,與真愛步入婚姻殿堂。
或許只能與他分享喜悅,無幸能夠與他分擔痛苦。
也許就是這個時候,斯內普,在我的心里才算真正的死去吧。
他給我們留下的,是熒屏上的斯內普教授,是鄧布利多詢問下的回應:“Always.”;是抱著死去的 Lily 撕心裂肺的哭泣;是臨死前凝視著哈利的眼睛的 “Look at me.”。一幕幕的動人畫面在我的腦海里浮現。他所帶給我們的,并不僅僅是斯內普這么簡單。艾倫所塑造的斯內普的形象,可能會是我一輩子喜愛的角色。
的確,我們所喜愛的每一個人,都在漸漸離我們而去。
艾倫為我們留下的貴重的禮物,不會伴隨他而離去。
他在《哈利波特》電影熒幕上的時間可能并不長——但他擁有每一分鐘。他將每次簡單的反駁轉變為一場迷你貶損的交響樂。
感謝你,讓我們圓了魔法夢,帶給了我們如此生動的“西弗勒斯·斯內普”。
附艾倫·里克曼在電影全部完結后向 J.K 羅琳寫的一封信:
“我剛剛從配音室回來,這是我最后一次透過麥克風以西弗勒斯·斯內普的身份講話。銀幕上是十年前丹尼爾、魯伯特和愛瑪的一些閃回鏡頭,那時他們不過十二三歲。我也是剛剛從紐約回來,在那里,我看到丹尼爾在百老匯的舞臺上又唱又跳,表現出色。幾分鐘里,一生的時光好像都過去了。
“三個孩子都已長成了大人,不復當年。那時 Jo 在電話里向我透露了一條線索,說服我斯內普不只有一套永遠不變的戲裝。盡管當時只有三本小說面世,但在她的掌控中,整個磅礴而精致的故事已經展露崢嶸。
“自古以來人們都喜歡聽故事,但好故事需要一個好的講述者。感謝你所做的一切,Jo。”
向艾倫·里克曼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