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過程:輸入→處理→輸出
第一講,弘丹老師幫我們建立了寫作的信心,推薦了一些參考書目,推薦了起步的好方法寫晨間日記,之后同學們開始了每天寫500字自由寫作的練習。
很快同學們就遇到了不知道該寫什么的難題,于是我們迎來了及時的第二講:如何挖掘寫作素材。
本講主要講了四個部分:
一、一篇文章是如何誕生的
二、如何像作家一樣閱讀
三、如何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四、如何建立自己的素材庫
第三部分:如何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第一,通過閱讀挖掘那些素材?
1、回應寫作(書評,讀后感),幫助你消化書中內容,拆解這本書。
2、摘錄書中的金句,好的作者能用簡短的句子表達出回味無窮的意思。
3、收集作者書中的例子,看到好的例子及時摘錄。
4、思考這些例子還能用在什么地方,做好標簽,便于后期檢索。
第二,如何在生活中挖掘素材
1、隨時記錄,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重新認識世界,我們缺少發現素材的眼睛,《背影》、《目送》作者的情感激發了你的情感。
像兒童一樣對世界保持好奇心。
3、感官+直覺,把使命當成吃飯喝水一樣的小事情來做,把稀松平常的生活小事當成神圣的事來做。寫文章要能打動自己,選好切入點。作家要鍛煉自己的感官,注重細節。
第四部分:如何建立自己的素材庫
1、隨時記錄 印象筆記、有道云筆記,不要僅是收藏,要整理,便于查找。
2、積累金句
3、攢例子
4、每周整理素材庫
Ps:你有能力理解多少人,就最多能擁有多少讀者。
推薦工具:
1、書桌
2、Excel表格:記錄寫作題目+字數
3、印象筆記/有道云:隨時收集+記錄靈感
4、科大訊飛:語音輸入
本文只是一些要點摘錄,講座的信息量是筆記的很多倍,以后再細細整理,今天先打卡。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