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過程:輸入→處理→輸出
第一講,弘丹老師幫我們建立了寫作的信心,推薦了一些參考書目,推薦了起步的好方法寫晨間日記,之后同學們開始了每天寫500字自由寫作的練習。
很快同學們就遇到了不知道該寫什么的難題,于是我們迎來了及時的第二講:如何挖掘寫作素材。
本講主要講了四個部分:
一、一篇文章是如何誕生的
二、如何像作家一樣閱讀
三、如何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四、如何建立自己的素材庫
第一部分:一篇文章是如何誕生的
一篇文章的誕生主要分前中后三個階段:
前:文章的選題、收集素材、選準獨特切入點
中:列大綱、做好組織結構、開始分段寫作
中:過兩天開始修改、進行取舍、不斷潤色發酵,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要點: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
所謂觸發,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讀書時對于書中某一句話,覺得與平時所讀過的書有關系,是觸發;覺得與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種印證,是觸發;覺得可以作為將來某種理論說明的例子,是觸發。
觸發要是自己的新鮮的才好。
第二部分:如何像作家一樣閱讀
學會批評式的閱讀,任何東西讀兩遍。第一遍對讀過的書寫一個簡短的大綱,做個總結。帶著批判的眼光認真的閱讀,你從中所獲取的激勵和幫助是無窮的。
第二遍閱讀:發現某些段落寫的特別好,尤其是作者能夠嫻熟地運用你難以處理的素材,就把那些地方標出來。以后經過更進一步的分析,你就可以再回過頭來,把它們作為參照加以學習。
如何更好地讀懂一本書:
需要提問、拆解、練習、整合。
你不必讀完全書,更不必擔心記不住,能用上一點就值回百倍書價。
用以上方法讀任何一本20,30元的致用類圖書,完全能達到3千元,3萬元培訓的效果(賺到了,哈哈)。
不聯系經驗的學習,不改變行為的學習,都是極大的浪費。
還可以利用拆書幫的RIA閱讀法。
好了信息量太大,今天先寫這么多,明天寫素材的挖掘和整理方法(價值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