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Ⅰ書華七班lucien
本文共1724字,閱讀大約需8分鐘。
???【時間賬】
用排除法算一下,一年內可以剩下多少時間來提升自己?
每天睡8h,一年要睡2928h,吃飯、上廁所、洗漱等生活必需時間每天花5h,一年需1830h,閑聊、娛樂、通勤、發呆等碎片時間每天4h,一年就有1464h,每天陪父母、孩子、伴侶花2h,一年有732h。
如此還剩下1830h可以用來深度工作、學習,而在這當中,還須用大量時間做重復性工作,假如這些工作在這段時間的占比為60%,那就剩下732h來提升自己,然而有些知識學了不久就忘了,很可能我們不會超值發揮它的價值。
在訓練營這30天里,粗淺地計算了一下,每天平均投入4h在讀書寫文章上,而在此之前,基本不能耐下性子看完一本書。此時的最大收獲就是,能讀懂書了,投資自己的時間又多了。
????【期待VS結果】
期待:鞏固讀者與知識分享者的身份,每天吸收一些新觀念、新思想,常常實踐書中的方法論,并將其整合到知識體系中。
結果:現在大腦對學到的知識朦朧,未及時練習鞏固,遺忘了不少內容,只將少量知識內化成能力,總體上與預期有不少落差。
?????【情景再現】
讀書:期間會不自知地發呆、溜號,效率有時極低。讀書環境與讀書時姿勢(趴著、躺著、用手支著頭)對內容理解有較大影響。有時莫名的心亂煩躁也會有“應付”寫過文章就算了的想法,忽略讀書目的而草草對待一本本杰作,只是“水過地皮濕”。
打卡:平時寫文章毫無章法,就是讀了書,然后“抓耳撓腮”地找知識的關聯點,接著就直接想題目,想結論和論據,也不講究明確寫作目的和列大綱。寫文章很趕的話,也不講究復查邏輯銜接,錯字與標點。
問題:學了知識拋諸腦后,放縱懶惰的大腦來逃避認知磨合。在中后期忘記了參營初心,每天就機械地讀書節打卡文,之后就再沒回顧過。
計劃:
why:明確簡潔的目的,定期回顧初心。for whom:意識到讀書更多的是為了影響他人,改變自己只是基礎。what:讀書不止是為了讀懂知識,更要讀出生產力(內化為能力)。when:當思維活躍、環境干擾力度小時,以深呼吸、聽首輕音樂為啟動儀式,以與智者交流的心態捧起書來讀。
?????【總結規律】
讀書與寫作分享也是有“套路”的。
對剛踏上讀書路上的“小天才”來說,啟動儀式外加簡單行動起步,并以接受獎勵的心態對待書中那些新觀念,記錄下轉折、遞進,奇聞軼事和帶來心靈沖擊與強調問題嚴重性的段落,利用“蔡加尼克”效應,在讀到高潮前結束本次閱讀,將書與期待感關聯在一起。
對在路上的成長大咖,簡單的啟動儀式“熱身”后,懷著利他之心來讀書,并以勇于面對挑戰的成長型思維不斷突破閱讀舒適區,構建理解力池子,通過建立問責伙伴來堅持每天輸出感悟心得。
對于寫作。先確定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大致描述出讀者畫像,并據此調整文章內容的側重點。再找素材,列框架。準備階段是自下而上地梳理文章脈絡。寫作階段是自上而下地填充框架所需內容,并注意字母主題的相關性,子主題之間的邏輯關系。
??????【分析收益】
每本書都是讓人更了解自己的教材。
對學習力,先接納固定思維,教育ta成長。對閱讀力,理解了如何選好書,做好讀書筆記,將知識內化為能力。對習慣力,四大原理的復利效果,陪你養成好習慣。對幸福力,覺知生活與工作中的點滴收獲,讓情感更新鮮,自己更幸福。對關系力,幻滅期必然會來臨,意識到維護關系是自己一個人的事,不斷內省,進而獲得啟示。
對領導力,交代任務五步法破除“知識詛咒”,二級反饋塑造行為等等。對創業力,選擇好方法和腳踏兩只船比不惜一切全力一搏更易成功。對溝通力,溝通前準備內容,預設危機場景,溝通中用好表達方式與吸引力法則。對財富力,只重當下的短視的“窮人思維”會將我們圈進貧窮牢籠中。對影響力,掌握七大要訣,獲得“特權瞬間”。
????【結語】
花錢能買來知識,但買不來能力。知道知識只是自我提升路上的起點,是否內化成能力是提升路上的岔路口,多數人又走回了起點,然而仍有少數人堅定地走向終點——影響他人。
訓練營中的這十本書是樊老師精心挑選的,每本都值得再三回味。訓練營培養了我定時閱讀,定期分享的習慣,我認識到了閱讀不再“遙不可及”,寫作分享也有跡可循。
閱讀也是一種修煉,它教我們學會享受孤獨,享受寧靜,享受思維碰撞的每一瞬間。愿我們以這段經歷為始,研讀每一本邂逅相遇的書,真正做到讀出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