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0%的時間去獲取80%的知識,聰明人的選擇
我為什么要做這個挑戰
從小到大,我讀書的習慣都是從頭讀到尾,最好一字不落,稍微有點遺漏還要倒回去再看幾眼。這樣的習慣嚴重影響了我的閱讀速度,看一本一兩百頁的書差不多要看好幾個月,等到終于翻完了前面看的內容也忘得差不多了。
那個時候我閱讀主要是為了得到表揚和裝逼,家長夸我愛學習,我自己也覺得和外面那些天天想著吃喝玩樂的妖艷賤貨不一樣,和別人聊天的時候還可以理直氣壯的說你看我最近看了什么什么書呢,看我多積極向上。真想呵呵那時候的我自己一臉。
上班之后不一樣了,同樣的東西別人學的就是比你快,討論問題別人就能說的頭頭是道,我就只能老老實實當個觀眾,肚子里沒貨啊,郁悶的不行。于是我想到了閱讀,書中自有黃金屋嘛,但是沿用以前的讀書習慣肯定是不行的,那么有沒有更快更高效的讀書方法呢?
挑戰一小時閱讀一本書之前,我認真的看了彭小六關于閱讀的幾篇文章,里面提到了怎么實現在半小時內讀完一本書,有詳細的可實踐的方法和步驟,并且推薦了十本與快速閱讀相關的書。我找到了其中八本書的資源,打算用六哥的方法試試在一周之內全部讀完。
帶著目的去讀書
具體操作可以去看六哥的簡書,總之,大概估計用了一小時(由于時間不固定,沒有精確的計算過),我讀完了[王者速讀法]。選擇這本書的原因大概是因為看名字就帶有強烈的目的性。
讀完之后,其中幾點給我留下了比較深刻甚至是顛覆性的印象。
1.讀書的人才是主人,而書籍只是幫助你達到目的的工具。
2.沒有明確的目的去閱讀,很難有收獲。
3.有明確的目的去閱讀,那么讀書就沒有必要全文通讀了,揀與自己目的相符合的內容讀一下就可以了。至于那些錯過的不重要的內容,完全沒有必要糾結,實在有需要,后期再看一遍就好了。
道理很簡單對不對,可是大多數人閱讀是沒有明確的目的或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把自己的目的丟掉了,或者覺得作者寫了這么多文章,不逐字逐句的欣賞豈不是太浪費了。帶著這樣的想法不容易把握文章的重點,并且容易在非必要信息花費大量的時間,時間的浪費才是最大的浪費。
快速閱讀三步走
把大象放進冰箱要三步,快速閱讀也只需要三步。
第一步:預覽
可以看封面,腰封,看推薦,看作者的自述以及hin重要的目錄,通過預覽這些信息,基本上就可以弄清楚作者寫書的意圖,主要是什么觀點,是否符合我的目的,符合的話書中的哪些章節和目的相關。(學好這一招,以后去圖書館去書店就能快速篩選出哪些書是自己想讀的,哪些可以無視)
第二步:翻閱書中的圖表
相比文字而言,圖表更加直觀,也是與內容息息相關的。通過圖表其實就可以判斷出該內容是否重要,是否有在第三步深入閱讀的必要。
實在不習慣,看各章節的標題,或者隨便翻翻也是可以的。碰到想要繼續了解的或者符合目的的地方可以添加書簽或者做標記。
第三步 :跳讀
只看第一步和第二步篩選出來的重點章節和感興趣的部分,一些熟悉的理論案例以及大量的描述性文字都可以跳過。在這個階段,一定要給自己限定一個有限的時間,并且強制要求自己不要反復的回看。
此方法適用于不同類型的書,不同的地方在于每個步驟設定的時間略有差別,而且比較復雜難懂的書可以多次循環這個步驟直至達到目的。
讀完就完事了嗎?
那必須不能。
知識只有經過消化輸出應用才是你自己的很多大啦也都強調過輸出的重要性,而且輸出的時間很有可能比輸入的時間還要長,比如寫這個我就花了差不多70分鐘。
輸出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寫全書的書評,可以結合自己的感觸對某一點進行記錄形成文字,也就是拆書幫趙周老師在[這樣讀書就夠了]里提到的RIA方法(這本書我讀了一半了,等讀完再詳細的記錄下)可以和朋友分享自己的經驗,做一次演講,還可以直接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把問題給解決了,這更給力呀。
一個小時讀完一本書快嗎?
有很多高手可以用30分鐘讀完一本書,并從中獲取到他們想要的知識,再利用30到60分鐘的時間輸出完成知識的轉化。和他們相比,我的速度一點也不快。
所以這么看來,我提升的空間還蠻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