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
在頭條看到A的留言,說了她的故事。
她和他在一起10年,他比她大6歲。
跟著他時,她芳齡17。
他們結婚,生子,生二胎,如今老大6歲,老二5個月。
在這3650個日夜中,因為中間出現不同的女人,他們吵鬧,分合,最近這次和好已近兩年。
而這兩年里,她發現他還與別的女人藕斷絲連,直到孩子(應該是指二胎)快生時,他還在向她保證不會再犯。
然而,失望的累積,怨懟的苦毒,已把她戕害得體無完膚。
她身心俱疲,不堪重負。
她說,不知道自己還在相信什么……
“(我)每天都告訴自己很多遍,給自己洗腦,你在改變,你愛孩子,愛我,愛家……所有的一切都來之不易,難道只有我很珍惜?或許真的是我疑心太重,老二都有了,年紀也大了,你也該散夠了……”
懷疑已在心底扎根,拔出必定鮮血淋漓,而且,要是真的拔了,還會好嗎?
放手吧!當然會好。但旁人的勸慰與鼓勵于她的麻木絕望而言,已如隔靴搔癢。
不知道這種看似一廂情愿的,期待對方改變的等待能堅持多久,最后的結局,又會如何?
祝福她吧!
糾纏
想起張愛玲的故事。
那時候,胡蘭成即使在逃亡的路上,也不忘拈花惹草。
當小周之事被張愛玲得知時,她已被深深刺痛,結果之后再來個范秀美,她才算從這場自導自演的天長地久的愛情戲碼中清醒過來。
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令愛情終于行至窮途末路。
她不得不承認,自己不是胡蘭成的第1個女人,也絕不會是最后那個。
自欺總得有個限度,這樣心酸才會有個盡頭吧!
再也無需挽回了。
或許。
而事實上,或許張愛玲從未怪罪過胡蘭成,所以才在他最后一次吻她的時候,她只喚了一句蘭成,便哽咽得再也說不出一句話。
終歸是愛之深切,所以縱使他曾令她痛苦凄絕,如墮寒潭,她亦無悔無憾,更在信中對胡蘭成說:
我想過,你將來就是在我這里來來去去亦可以。
這樣的話,于胡蘭成而言或許很動人,但在旁觀者看來,卻有一種莫名的酸澀。
放手
英劇《福斯特醫生》里的女主福斯特醫生是一個挺理智的人,但在得知丈夫出軌時,依然震驚,懊惱,甚至獨自對著鏡子干嚎……
待冷靜后,想著挽回,幾次試探丈夫,希望丈夫和盤托出——她想只要丈夫坦白一次,她就說服自己原諒他。
然而,他沒有。
一次也沒有。
他總是顧左右而言他,或者自作聰明地欲蓋彌彰。
她這才在絕望中痛定思痛,繼而強迫自己不動聲色地,謀劃,施計,布局……
在這期間,痛苦依然如影隨形,所幸,每一次間隔的時間越來越長。
直到處心積慮導演的撕逼大幕即將有條不紊地拉開,她一字一句地,向丈夫攤牌的時候,已然能做到心平氣和,甚至帶著一絲輕蔑與嘲諷。
而這中間,經歷的不是一天兩天,而是幾個月,甚至一兩年。
離開,有時是一次很長的決定。
征兆
一個個小失望加起來,就成為了絕望。
當對方從每次見到你都絮叨雀躍,事無巨細都和你說個沒完,到對你三緘其口,喜不與你分享,悲無需你分擔
——這不再是賭氣,而是對你再無分毫指望;
當對方從一個依賴狂忽然變得獨立剛強以至堅冷如冰
——是的,她開始獨立成長,但也說明,你不再是她的仰仗。她在學著、逼著讓自己學會獨自過活,而且過得很好;
當她從以前偶爾的任性甚至蠻不講理,到忽然不再對你撒嬌造作,也不再過多地管你,賢惠明理得讓你挑不出一丁點兒毛病
——這不是她終于學會克制,而可能是,她對你已經不抱任何希望;
當她再次察覺到你與其他異性玩曖昧,不再詰責質問憤怒發狂甚至歇斯底里
——不是她懂事了,是因為她對你不再有適當的占有欲了,她懶得管,也不想管你了;
……
從相看兩不厭,到相害相殺,到相對無言,這不是風雨過后的彩虹,反而是,烽火蛻變成冷戰,硝煙也已然碎成了冷寂的灰……
這,才是真真正正的玩完了。
七夕那一天,咪蒙發了一篇文章《七夕,我在民政局排隊離婚》,里面寫道:
(民政局的)工作人員說,但凡來了還吵架的,就說明日子還能過下去。真正過不下去的,打定主意要離婚的,反而特別冷靜。
我想,這種冷靜,是哀莫大過心死,是相見已是路人的疏離與陌生。
既是路人,彼此就不再過多地分擔、分享,遇上了,或點頭,或不點頭,或說話,或不說話。
甚至還會,目不斜視地,擦肩而過。
致命傷
希望就如沙漏里的沙,每一次失望,它就漏一點,再一次失望,就再漏一點……
總有一天,沙會掉光。
到那時候,你看到的是波瀾不驚,其實是哀到極致的果決放手——你自由了,因為你不在我心里了。
有一句話說:女人的心一般不會死在大事上,而是那些一次一次的失望,成了致命傷。
深以為然。
所以,請珍惜對方的每一次信任,以及給予的每一次機會。
任何施予、原諒、包容、體恤……其實都有一個臨界點,過了,就再也無法挽回,就如讓房間亮堂的那一盞燈的開關,一旦關閉,再美的景致,再值得回味的過往,都將消失不見。
有的東西丟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有的人走了,就不會再回頭了。
世間之人事物,皆如是。
悟恩說事,祝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