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第五回中,山寨王周通看上了桃花莊劉太公的獨生女,硬要把她娶上山。路過桃花莊的魯智深受到劉太公的款待后,出于俠義心腸和報恩心理,想要為劉太公留住女兒,于是上山說服周通。
書中對魯智深說服周通的片段是這樣寫的:
三個(魯智深、李忠、周通)坐定,劉太公立在面前,魯智深便道:“周家兄弟,你來聽俺說,劉太公這頭親事,你卻不知他只有這個女兒,養老送終,承祀香火,都在他身上。你若娶了,教他老人家失所,他心里怕不情愿。你依著灑家,把來棄了,別選一個好的。原定的金子緞匹,將在這里。你心下如何?”周通道:“并聽大哥言語,兄弟再不敢登門。”智深道:“大丈夫作事,卻休要翻悔!”周通折箭為誓。
魯智深干凈利落的幾句話為何能讓無法無天的周通作罷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其中蘊含的說服方法。
一、說服人在某些方面占據上風
不同的人即使說同樣的話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力、感染力和說服力。魯智深就比劉太公更適合當說服人。從個人武藝能力上,魯智深應該比李忠、周通都要強。李忠初次見魯智深時被請去喝酒,他讓魯智深先走,自己隨后就到,這讓魯智深很不高興。李忠對焦躁兇猛的魯智深敢怒不敢言,只能賠笑。李忠對魯智深是心存敬畏的,在稱呼上也稱魯智深為哥哥。這種敬畏是雙方體型懸殊、武藝差異、魯智深個人性格等因素造成的。而周通更是被李忠和魯智深兩人打敗過。手下敗將不得不服。從介紹語上,也可以看出李周二人對魯智深人格魅力的敬佩。李忠向周通介紹魯智深時說:“這和尚便是我日常和你說的,三拳打死鎮關西的便是他。”這句話包含兩層信息,一是魯智深武藝高強,三拳就打死鄭屠戶,不是一般人惹得起的;二是魯智深為人魯莽,性子急,這種人不得罪為妙。單從說服人角度,魯智深只能做到讓李周二人屈服、懾服而不是心悅誠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說服方法,周通很可能只是一時作罷,等魯智深離開桃花莊,周通又卷土重來。
二、說服理由以理服人
周通強娶在先,本來就理虧。但魯智深沒有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直接批評周通的不是,而是顧全他的面子,站在受害者劉太公的角度給周通做分析,說明強娶行為對劉太公造成何種傷害。說服內容合情合理,周通聽了也不好辯駁。
三、說服技巧
1、尊重被說服者
在人物稱謂上,魯智深稱呼周通為“周家兄弟”、“大丈夫”,而不是“山賊”或直呼其名,對事不對人,既體現對周通的尊重,拉近雙方距離,也有利于建立雙方的信賴感。這讓周通覺得這不僅是在指正自己,更是作為長者在體貼地教導自己,顧及了自己的面子,于是對說服之詞不反感。
2、給對方臺階下
實際上,周通強娶劉太公的女兒時,憑借山寨勢力早已對劉太公的家庭狀況了解得一清二楚,對劉太公只有一女可養老送終的事也心知肚明。但魯智深卻說周通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犯錯,給對方臺階下。所謂不知者無罪或從輕處罰,這讓人覺得周通是情有可原的。從反面看,如果魯智深采取咄咄逼人的態勢,黑化對方的做事意圖,把“你卻不知”換成“你明明知道”、把“他心里怕不情愿”換成“你故意讓他心里不情愿”等詞語,就會加重周通的犯錯程度,讓人覺得心里不舒服,不容易接受。
3、提出解決方案
魯智深在說明了強娶行為的不妥之后,讓周通自己覺得理虧的同時,又給他提出了解決方案:一是棄了這個再娶一個,二是拿回聘禮。山賊是很注重利益得失的,尤其像周通李忠二人并非慷慨大方之人,這也是魯智深不肯隨他二人落草的一個原因。周通聽了方案之后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既沒受處罰,也沒遭受損失,于是也不好提反對意見。
4、詢問對方意見
說服別人也是一種溝通,溝通必須是雙向的,溝通雙方是平等的,都有發言表態的權利。魯智深說明自己的態度和意見之后,還問了句“你心下如何”。這話是在詢問周通的意見,不將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人,同時確認自己的說服效果。很多人在說服時是單向的灌輸和說教,讓人覺得不受尊重,很難接受。
5、確認說服結果
在周通被說服后,魯智深又說了句,“大丈夫作事,卻休要翻悔!”有人以為這句話可有可無,有點啰嗦,而實際上這是魯智深在逼周通反復思考和確認結果:接不接受我說的。周通說自己不敢再次登門造次。可對于一個山賊,難免讓人覺得會出爾反爾。周通為避免口說無憑折箭為誓,進一步表明決心和態度,強化了說服效果。
6、就事論事,干脆利索
很多說服者為了增加自己的說服籌碼,反復翻別人的舊賬。拖泥帶水、啰里啰嗦不說,還不知不覺樹了敵。說服的目的不是樹敵,說的是當下這事有沒有理,有沒有利益得失,而不是說別人的不是。魯智深三言兩語就點出這莊親事的不妥,言簡意賅,簡潔有力,同這樣豪爽大度的人說話,周通再婆婆媽媽、討價還價就會顯得自己很掉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