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個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樣快,但每個人的生命卻不是。衡量一個人生活了多少年,應該用思維時間來計算。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一個人從生下來開始就呆在一個為他特殊建造的保護室里,沒有社會交往,沒有知識獲取途徑,度過了18年,你會不會認為他成年了?
2、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就像一個個沙漏,每個人的沙漏里裝的沙子總量是相當的(大家都活得差不多長),不同的是,有的人的沙漏頸部較細,有些人的沙漏頸部較粗。那些頸部較細的沙漏能夠抓住每一粒時間之沙,雖然沙子總量一樣,但相對卻擁有更長的生命。
3、如果你有做總結的習慣,在度過一段時間之后總結自己在某某領域投入了多少時間,建議千萬不要粗略地去計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書來翻看過,因為這樣你也許會發現書倒是常翻,但領悟卻不見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時間不少,收益卻不見得那么大。因為看書并記住書中的東西只是記憶,并沒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個事物,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這部分推理的過程就是你的思維時間,也是人一生中占據一個顯著比例的“暗時間”,你走路、買菜、洗臉洗手、坐公車、逛街、出游、吃飯、睡覺,所有這些時間都可以成為“暗時間”,你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時間進行思考,反芻和消化平時看和讀的東西,讓你的認識能夠脫離照本宣科的層面。這段時間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日積月累將會產生龐大的效應。
4、迅速進入狀態的能力是可以鍛煉的,根據我個人的經驗,至少可以縮短到3~5分鐘。但要想完全進入狀態,卻是很難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實現的。所謂完全進入狀態,舉個例子:你看了3個小時的書,或者調試了半個小時的程序之后,往往滿腦子都是相關的東西,所有這些知識都處在活躍狀態,換言之,你大腦中所有相關的記憶神經網絡都被激活了,要達到這樣一種忘記時間流逝的“沉浸”狀態(心理學上叫做“流體驗”),不是兩三分鐘的事情。而一旦這種狀態被破壞,無形間效率就會大打折扣。這也是為什么我總是傾向于創造大塊的時間來閱讀重要的東西,因為這樣有利于“沉浸”進去,使得新知識可以和大腦中與其相關的各種既有的知識充分融合,關聯起來,后者對于深刻的記憶非常有幫助。
4、能夠迅速進入專注狀態,以及能夠長期保持專注狀態,是高效學習的兩個最重要的習慣。
5、好友徐宥在2009年經歷了一次7個小時的腎結石折磨后,在博客中寫道:
有句話叫感同身受。我沒有體驗過腎結石的那種痛苦前,只是道義上支持三鹿寶寶的維權;現在,我真心地支持三鹿寶寶維權行動。我甚至很想折騰一下那些往奶粉里面加三聚氰胺的人,那些知情封鎖幾個月的人和那些不許家長維權的人。有生之年,得給那些害人之人,一人沖杯三聚氰胺奶粉,讓他們”感同身受”一下這種絞痛,認識一下自己干的是不是人事。
6、如何解決這個“知識經驗跨情境轉移失敗”的問題?除了多多反省觀察自己之外,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多抽象其本質也是一個有力的辦法,因為前面提到,正是表面不相似性阻礙了知識的遷移運用,我們常說有些人善于看到事物的本質,這樣的人往往就是那些聰明人,因為他們更能夠舉一反三,將一個地方領悟的道理推廣到另一個看上去很不一樣的地方。
7、習慣。我們常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習慣的力量遠遠大于我們的想象,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聽到一番很有道理的話,但沒過幾天,發現自己又變回原來的老樣子了。甚至于自己在一次困境中領悟出了一些很重要的道理,決定在下次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不再犯以前犯的錯誤。然而,當真正遇到下一次情況的時候發現自己無意識地又犯了同樣的錯誤,誰說人不會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8、事實上,很多成功者自己的總結都不靠譜,就是因為他們自己也難以對自己成功的原因進行正確的歸因,比如我們都有這樣一種傾向:將失敗歸因于外界因素,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耐(心理學把這個稱為自我服務偏差)。此外,人類的思維有著各種各樣的認知偏差,不管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只要沒有對人類思維和心理機制的基本了解,都難逃認知偏差的影響。作為一個開始,你也可以從《How we know what isn’t so》⑥開始閱讀一些經典的思維謬誤。
9、普通人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聰明人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
人類最強大的另一個能力則是歸納和推理 —
A?few?lines?of?reasoning?can?change?the?way?we?see?the?world.
我們可以理性地思考、權衡各個選擇的利弊,而不僅僅滿足于情緒上的判斷。 假設我們面臨兩個選擇,我們可以結合別人的經歷,利用自己的推理能力,去分別推斷A或B選項帶來的各種各樣可能的利弊,對于其中不確定的因素我們或者可以進一步從別人那里收集更多的信息來使得判斷更靠譜,或者可以對風險的上下界進行一些估計,總之,盡量去讓我們大腦中假想的角色去經歷虛擬的失敗,從而避免在現實中去碰一鼻子灰。
我們在大腦中走得越遠,在現實中就走得越穩。我們在大腦中失敗的次數越多,在現實中失敗的次數就越少。
直到實在沒法在事先知道答案(你所面臨的問題是任何前人都沒有探索過的),才必須親自探險,那個時候,我們就不再是在重復別人走過的老路,而是探索者、創新者,因為我們站在了別人的肩膀上。
10、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能否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往往是這類人能夠迅速的走在別人的前面,在被人跌倒的地方跳過去。而不是將被人趟過的泥塘在趟一遍。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