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共享單車ofo在第27屆中國國際自行車展覽會上宣布與中國“百年功勛企業”鳳凰自行車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共享單車研發制造、產能及供應鏈、品牌戰略合作、海外市場布局等多個領域展開深入合作。雙方的戰略合作,將給彼此帶來哪些新的勢能?
擁抱互聯網+,重新構建連接
商業世界里,“百年老店”可謂是不可多得,中國的“百年老店”更是鳳毛麟角,鳳凰自行車便是其中一家。過去很多年里,因為社會大環境及消費者喜好的變幻,鳳凰自行車并沒有很好的延續曾經的輝煌,亦沒有在消費市場和商業世界保持該有的光彩,但鳳凰的品質依舊存于消費者心中,依舊是笑傲于江湖的鳳凰。
鳳凰是中國歷史悠久的自行車品牌及制造商,迄今已有120年歷史,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幾個“百年功勛企業”之一,其在全球80多個國家擁有注冊商標,在中國自行車自主出口品牌中持續40多年排名第一。對于鳳凰而言,攜手ofo共同出海,其中蘊含有多層的意義。
其一,迅速擴大產能,實現規模化增收。根據協議顯示,鳳凰自行車將在12個月內向ofo提供總量不少于500萬輛的采購計劃,該訂單將為鳳凰自行車帶來4000萬元利潤。
其二,借助新通道,充分展現鳳凰自行車制造能力和品質。鳳凰將為ofo生產制造符合全球各國家用戶需求和生產標準的多版本自行車,今年雙方合作的海外共享單車產能將達到100萬輛。
其三,攜手ofo,放大品牌勢能。根據協議顯示,新的自行車車身將添加鳳凰的品牌標識,讓更多的用戶感受中國百年用戶品牌,讓鳳凰牌自行車重新回到主流消費者視線。
實際上,目前的共享單車仍屬于新興創業領域,行業企業仍需要證明它們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應。在過去的一年里,共享單車并不完美,但仍然解決了千千萬萬用戶的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很多人的出行方式。ofo和鳳凰的戰略合作也在釋放一些積極信號,聚集了海量用戶后,共享單車能給商業社會帶去哪些實際價值?比如說能給中國制造帶來哪些價值,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
依托渠道,迅速拓展全球業務
國內市場來看,共享單車領域格局趨于穩定,頭部玩家在行業取得絕對的市場份額,并保持持續的快速增長。從這一點講,國內市場已屬于存量市場,接下來更多的還是絕對數量上的增長。猶如智能手機等領域,當國內市場格局趨穩,市場玩家更多的是考慮走出國門,進軍全球市場,實現快速的跑馬圈地。
據介紹,鳳凰在海內外自行車市場累計銷量已超2億輛,在全球80多個國家擁有注冊商標,ofo將憑借鳳凰領先的自行車研發和制造體系、遍布海內外的營銷渠道和物流優勢,進一步加快落地海外的步伐,鞏固ofo的領軍地位。
鳳凰在全球范圍內的營銷渠道及物流優勢,正是ofo此類互聯網公司迫切需要的,借助成熟的管道,ofo可以將業務以及共享經濟理念快速的傳遞全球范圍,在全世界的用戶群體中形成品牌印象。成熟的管道能夠最大化的降低ofo在海外市場的探索成本,更重要的是節省時間成本。畢竟,當下的共享單車領域過于火熱,時間成本最為昂貴,每一份的市場份額都是奮力搏殺而來。
另外,通過與鳳凰的戰略合作,ofo能夠在海外市場迅速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業務能力模板,甚至于建立全球范圍內共享單車的行業標準范本。一旦未來拓展到鳳凰渠道尚未覆蓋的區域,ofo可以快速復制成功經驗,移植到類似地區或國家。
開放合作 共贏才有生態
過去,ofo曾在多個場合提到過開放合作平臺,亦推出“城市大共享”計劃,展現其“平臺模式”的發展愿景。當然,開放合作在理解上是會有很大偏差的,合作的深度亦是會有不同。
筆者認為,不同的企業進行連接,合作的意義一定是會體現在雙方企業的價值上,單方面利益的合作是不存在的。此前,ofo和不少廠商展開過合作。有與飛鴿、富士達、鳳凰等傳統自行車制造商合作,以新動能帶動傳統自行車制造轉型升級。也與700Bike、云馬、輕客等互聯網品牌合作推出定制版共享單車,為用戶提供多元化、差異化的出行服務。更有與芝麻信用達成戰略合作,引領共享單車行業開啟“信用解鎖”時代。
不同的行業不同領域,每一次的合作都是一種的新的嘗試,沒有固定的合作模板,沒有固定的合作產品,這正是ofo所能體現出來的互聯網公司的探索精神,也是給更多的傳統行業帶去互聯網+的勢能。正向的品牌勢能下,未來或許有更多的知名品牌能夠與ofo發生連接,產生多種多樣的合作形式。知名品牌的強勢聯合,相互借力,合作過程中,雙方相互成就,方能得到1+1>2的結果。
ofo和鳳凰的合作,其實很好的體現出ofo的開放合作理念,在業務層面相互成就。在品牌層面,相互借勢營銷勢能,快速實現營銷和品牌上的倍增。雙方合作過程中,營銷勢能或將率先得到印證,無論是ofo還是鳳凰,借助對方迅速俘獲大量的消費用戶,以及擴大品牌影響力。在品牌影響力的基礎下,業務層面的問題倒可以很快解決,市場需要多少車,只要調整產能,根據消費者需求擴大產量即可。
共享單車行業才剛開始,未來仍有非常多的可能。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共享單車或將與更多的產業發生連接,尤其是自行車制造產業,或將引領傳統自行車快速實現中國制造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