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中國心宇心理網精心制作!
卡爾·羅杰斯對其療法理論的介紹
以下是卡爾·羅杰斯針對來訪者中心療法操作的三方面思考:
1、我能真正的處在關系之中嗎?
2、我是否發自真心地愛護與關心來訪者?
3、我是否能夠理解來訪者的內心世界?
? 羅杰斯:根據我多年的治療經驗,我越來越覺得:如果我在咨詢中能夠創造出一個恰當的氛圍、關系,具備恰當的條件的話,那么我們幾乎最終一定會促使來訪者在治療中有所進展。你也許會問:“什么是恰當的治療氛圍?它包括哪些因素和條件?它會存在于下面我將要與之咨詢的,之前從未謀面的這個女性來訪者身上嗎?”
1//
我能真正的處在關系之中嗎?
我想簡要地談談我的看法。首先,我們要問的是:我能真正的處在關系之中嗎?在過去幾年中,這個問題對我而言變得越來越重要。我覺得我可能更愿意用“真誠”這個詞。我也喜歡“一致的,表里如一”這樣的詞,這意味著我會在交流中表達出任何我所意識到的內心感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我擁有這種“真誠”的品質,我將全然投入在一段關系中。我們還可以用另一個詞來描述這種品質。我覺得,在咨訪關系中,我們必須做到“透明”。我很樂意讓我的來訪者看到我對咨訪關系的任何感受,沒有什么好隱瞞的。當我真的做到我所描述的這些,我的感受就會浮現到意識層面,并且被表達出來,但表達時要注意不能將這些感受強加給來訪者。
2//
我是否發自真心地愛護與關心來訪者?
我要強調的第二個問題是:我是否發自真心地愛護與關心來訪者?我不想假裝,如果我真的不喜歡我的來訪者的話,我覺得表達出來會比較好。但是我知道,如果我真的是自發地、真心地要去關心與愛護與我工作的來訪者的話,真的將他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去關注、愛護的話,治療將更有可能取得進展,建設性的改變也將更有可能發生。你可以將這個品質稱為接納,積極關注,或是非占用性的愛。這些詞匯都是在描述這一品質。如果我們的關系具有這樣的品質的話,它將大大提升治療的建設性效果。
3//
我是否能夠理解來訪者的內心世界?
第三個品質是:我是否能夠理解來訪者的內心世界?是否能感同身受?是否能以她的角度去看世界?我是否足夠敏感?能夠進入她的內心情感世界,了解她的內在體驗,這樣,我就能夠不僅限于感受到素材表面的意義,而且能更加理解潛伏于素材表面之下的那些意義。我知道,如果我能足夠敏感,精確地進入她的感受與體驗的世界,那么,有益的變化與治療性進展將更有可能出現。
? ? ? ? 假設我們有幸在咨訪關系中確實體驗到存在有以上所說的工作態度,那么又會怎樣?我認為,各種有趣的事情將會發生。在我的臨床經驗和我們的調查研究中都發現,如果咨詢師有著前述工作態度,將會促成許多事情的發生。來訪者將更加深入地探索自己的感受和態度。她將發現一些之前并沒有意識到的,被隱藏更深的自我的一部分。當感受到被我無條件積極關注后,她將逐漸能夠積極關注她自己。當她感受到被我理解后,她將能夠更加愿意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關注自己內心的體驗,傾聽之前她無法覺察到的意義。如果她能感受到我的真誠,她將能夠開始對她自己也更加真誠一點。
? ? ? ? 我猜想這將會改變她的表達態度,至少這種改變發生在我的一些案例中。當我們不再漠不關心,而是通過共情觸及到她更為深刻細膩的內心體驗后,來訪者將更有可能去觸及到自己在當下的體驗,更有能力去覺察和探索出此時此刻內心究竟發生了什么。當我們不再指責反對她時,來訪者將會在更深的維度上接納自己。當來訪者不再害怕與自己的內心、與他人產生鏈接時,她將逐漸能鏈接得更加直接坦誠,與我的互動與鏈接也將更加直接坦誠。當來訪者能從對生活非黑即白的僵化或觀點中解脫出來時,她將嘗試對她的經歷和經歷的意義做出更多不同的解釋。當來訪者能不再關注和依賴于外在評價系統時,她將能夠逐漸認識到:在評價和做決定上,自己內在自身具有的巨大能力。這些是我們可以觀察到的一些變化。如果我能夠做到以上所說的“共情、真誠、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注”等方面的話,那么在以下訪談中,我們也許會看到來訪者身上會出現我所提到的這些變化。盡管在訪談之前,我就知道,我們的接觸將會非常短暫。
附:心理學著作
1939 《問題兒童的臨床治療》
1942 《咨詢和心理治療:新近的概念和實踐》
1951 《當事人中心治療:實踐、運用和理論》
1954 《心理治療與人格改變》(合著)
1959 《在患者中心框架中發展出來的治療、人格和人際關系》
1961 《論人的成長》
1969 《自由學習》
1970 《羅杰斯論會心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