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過這樣一個說法:一個開價口紅和一個專柜口紅他們的差距有多少呢,也不過是20%的差距,然而因為這20%的差距,你可能需要付出多一倍的價錢去買這個專柜的口紅。就在幾天前,在香港有名的深井燒鵝吃飯的時候,耳邊聽著母親對這個燒鵝的油膩的抱怨的時候,那時候我就不經意開始思考,我們所認為的好吃和普通的味道有多大的差別,大概也就是20%的區別吧。
我從小是一個喜歡吃的孩子,但是我卻無法分辨普通和好吃的區別,幾乎所有的菜我都不怎么挑剔,甚至覺得飛機餐都是難得的好吃。而我的母親一直對這一點感到不可思議,你是為什么能吃掉幾乎所有的東西的?不管他是什么味道你都能吃得很香呢。而現在的我,去過很多地方,吃過很多傳言中應該是很美味的食物,可是每一次我吃到的時候,卻總分辨不出這個是不是比我平時吃的東西更好吃。
就比如幾天前在吃深井燒鵝的時候,對,燒鵝是好吃的,是我能感覺出來的好吃的口感,但是這和我以前在家吃的燒鵝又有多大的差別呢,也許就只有這20%的區別吧。但是這個區別,確實我沒有辦法品嘗出來。因為對我來說,那之前的80%對我來說已經是很好的味道了,那20%的增加,用經濟的話來說,邊際收益在80%之后一直在下降。那我的母親呢,她是一個要求很高的人,前面80%的口味對他來說都是不合格的,而只有最后的20%可能可以讓她舒展一下眉頭。
那這是不是意味著,到一個地方,母親應該比我更有動力去找美食呢,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因為對所有的80%的熱愛,導致了我對所有食物的好感,那個份好感變成了支撐鼓勵我去找有名的小吃或者是高級的餐廳,而在這里我付出的成本有時間以及金錢。而我的母親因為對所有的80%的不滿意,對她來說,我跑很遠去找一家有名的小吃店或者說用很多錢,去一次米其林三星,都是一個不值得的嘗試,因為不是每一次帶她去的嘗試,都是有那最后的 20%的回饋的。
所以最后的結果是,我成了每次旅游都會是認認真真找喜歡吃的東西的人,而我的母親,由于遷就我,勉勉強強地去。最后的結果不論好吃或者是一般,都不會影響她對美食這項不感興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