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要開這個專欄》2016年7月27日
道理這東西,說再多也沒有用,貌似理解了卻實際上左耳進右耳出是最普遍的現象。踐行,才是改變的根本——把道理想明白,按照那道理去做,看似簡單,做到的人卻少之又少,可做到的人,就必然已經升級更新,甚至脫胎換骨了。
《人人都能用英語》是《把時間當作朋友》的踐行版。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是《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的踐行版。
《把時間當作朋友》歸結起來就一句話:一切靠積累。英語也是,只有用起來才有積累。
《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歸結起來也是一句話:大腦升級靠踐行。錢,賺的多少,取決于效率,再準確一點就是系統效率,再深入一點,就是思考質量,因為行動永遠是思考引發的。
在大多數重要的節點上,道理這東西,之所以最終會在少數人身上發揮作用,并不是因為它不適用于大多數人,并不是因為它在傳遞的時候不足夠清楚,并不是因為大家都沒有聽懂......而是因為最終只有少數人執拗地,徹底地,不折不扣地按照道理行事。
- 公式來加深記憶:用錢生錢的收入 ≥ 日常開支
李笑來的觀點:本質上,我們要的自由根本不是財富,財富只是工具,我們要的自由,本質是時間的自主權。
李笑來的定義:所謂的個人財富自由,指的是某個人再也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了。
如果我們腦子里沒有一個概念的話,我們的腦子就傾向于不去想那個事情;如果一個民族的語言里空缺某個概念,那么整個民族就傾向于從未想過那個事情。“錨點”這個概念后,以后逛商場和酒店時,都不自覺地會看看有沒有這樣的現象】
財富自由的終點
財富自由并不是終點,但對很多人來說,生命就是一個終點,什么也沒有留下。普通人能夠想到的就是傳宗接代,認為這是一種對自己的生命的延續。
可怕的一句話:”等我賺夠了錢,我就天天________“
這句話很可怕,在于:這句話很容易讓你對眼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產生厭惡。
衡量一個人是否聰明,幾乎可以凝煉這兩個條件:有沒有足夠多清晰、準確、正確的概念;概念間有沒有清晰、準確、正確的聯系。【這不就是要多讀書嗎?多思考嗎?】
世上有三個大坑,99.99%的人都在里面,但大家往往還不知道:
第一個大坑,叫“莫名其妙地湊熱鬧”
以往大家喜歡在大街上圍觀,但往往只看不說,現在喜歡在網上圍觀,看著看著就相互吵了起來,引來更多人的圍觀...
都說好奇心是創造力的源泉,事實上大多數人把好奇心浪費在看莫名其妙的熱鬧上。這也難怪,那么多的人其實沒什么正事兒可做,連讀書都不會,閑的要死;大量的是間需要被殺掉,大量閑置的精力需要被發泄,大量的好奇心需要個噴射的出口...
第二個大坑,叫“心急火燎地隨大流”
突然之間,某個“趨勢”出現了。比如“眾籌”,“O2O”,“內容創業”...于是,一大批人心急火燎地去隨大流...
可他們忽略了一點,就是一個大的趨勢出現的時候,一定有另外一批人是早就準備好了的,雖然不是故意確實卻必然準備得更充分,他們哪兒是另外這批人的對手?平日整體掛在嘴邊的“機會屬于有準備的人”這個時候好像完全沒有聽說似的,只因為平日里從無積累。
但最起碼這些人比湊熱鬧的人有正事兒多了,但因為從未有過積累。于是兩個坑都占上了。最終你看到,只要入了坑,管你是不是正經事,都將一事無成。
第三個大坑,叫“操碎了別人的心肝”
別人創業,別人單干,管你什么事兒?
單干更有前途,這事兒是確定無疑的。
每個單干的人,本質上都是嘗試著去掉中間關節,嘗試著直接為社會做貢獻,就算失敗了,這有什么不好的呢?
失敗是成功之母,別人失敗了你怎么就知道人家不會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呢?你怎么就那么篤定人家失敗了就一蹶不振呢?你怎么就斷定他不會比失敗前更強大呢?
兩個字:閑的。
一句話:自己是泥菩薩,一條小河都過不去,卻要操碎了別人的心肝,真不知圖個啥。人家創業失敗了,你也不會有損失,可若是人家創業成功了,你害怕,是不?
什么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最重要、卻被人忽視了的寶貴財富?
注意力
你的注意力很少,一天下來各種湊熱鬧,隨大流,操別人的心,別說成功,連“有收獲”都做不到,不是嗎?
錢可以再生,時間不屬于你,你只能試著與它做朋友,讓它為你所用。你的注意力才是你所擁有最重要的、最寶貴的資源。人生是公平的,注意力是你自己可以做主的,除非你放棄,人生只有一個規律“自作自受”是有道理的。
如果你養成了四處浪費自己注意力的習慣,任由自己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點點滴滴或者大把大把流失,如果你也能成功,天理何在?
所以,你必須把最寶貴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你自己身上。
最終,你的一切價值,都是你的注意力的產出,也是唯一能夠稱之為“與生俱來”的有產出能力的資源,仔細想想吧,還有別的什么是這樣的嗎?、
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長”上,最有效。
“創業就是成長。沒有成長就不是創業。”
個人也一樣,生活就是成長,沒有成長就不是有意義的生活。
如果你想多走一步,就試著羅列下面的內容:
回顧下你昨天關注的事情是什么?這些東西與你有關嗎?與你的成長有關嗎?
回顧下上周你關注的事情是什么?這些東西與你有關嗎?與你的成長有關嗎?
回顧下上月你關注的事情是什么?這些東西與你有關嗎?與你的成長有關嗎?
這個世上有個簡單卻又長期成功的商業模式:把海量的廉價免費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高價賣掉。
不帶任何感情色彩,不帶任何道德判斷,只看現象的本質,我們可能得出一個特別冷冰冰的結論:
你若是膽敢不在意你的注意力(事實上你的注意力其實就是真正有價值的你),你就會被別人無情地收割起來然后賣掉。
說一千道一萬,道理很清楚:
不珍惜自己注意力的人,最終注定是貧窮的,因為他們終生被收割,終生不可能有真正有價值的產出,怎么可能最終變得富有?
但專注自己的注意力并不是宣揚“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價值觀,若是你珍惜自己的注意力,就有可能產出更有能力的人,更能可能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不是嗎?
你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是什么?
發現問題是避免問題的開始。經過這周的學習之后,家長們的閑聊、熱播的電視劇、在朋友圈對無聊話題的評論都是吸引注意力的地方,發現到了這些問題,就開始有意去避開這些坑。
1、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長上。
2、要放在自己的真愛上。如果真愛父母、家人、朋友,就把自己最寶貴的財富不求回報地”浪費”在他們身上,關注他們的成長,才是真愛。
3、把注意力放在對整個社會真正有貢獻的事情上去。個體價值等于他的社會貢獻率。 信息交流成本越來越低,好人賺錢越來越容易。
與作者互動的問題:
1、你有沒有掉到那個三個大坑中的某一個里?
湊熱鬧的情況偶爾還會有,好奇心打敗了我的大腦。隨大流有時未嘗不是好事,自己切身體驗一下沒有壞處,當然還是要注重自身的積累。第三個坑幾乎沒有,不看新聞聯播,不上新浪等門戶網站,用RSS閱讀器推送自己挑選的博客,有意識地減少干擾。另外作者沒有提到的就是放縱自己,比如打游戲之類的,浪費了太多時間。
2、你覺得怎樣花費你的注意力是最合理的?
實際上如果有了明確的目標,注意力會聚焦在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上的。我是在每周回顧的時候把下周事情梳理一下,有些事情分解為一些具體的行動,放入OmniFocus中管理,具體執行時用番茄工作法,確實每天能夠專注2-3個小時就是相當高效了。每個階段(比如每個月)重點會有所不同,每天的事情安排中也會把重要的事情放在早晨8點到10點去完成。
3、你有沒有更好的論據、論點、素材可以提供給我?
《必然》的第7章過濾中也指出注意力的問題。
在信息豐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資源就是人類的注意力。那么注意力在哪,金錢就會流到哪。----諾貝爾獎社會科學家赫伯特?西蒙
《選擇的悖論》也指出,我們活在大數據時代,信息爆炸,想做出明智的選擇并不容易,提供過濾機制就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手機上的“得到“、”羅輯思維”應用軟件就是這種模式,他們幫你過濾出一些優秀的內容,你不用到各處搜尋、比較及選擇,直接打開,甚至還不用看,利用路上的碎片時間聽聽即可,隨時充電。amzon、淘寶中的商品推薦也是一種過濾,他們幫你選擇你喜愛的商品。背后的技術又是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機器學習之類的。
《注意力曲線----打敗分心與焦慮》這本書中說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可能就是注意力與刺激的倒U形曲線了,刺激過低和過高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數字時代大量的動態信息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屬于刺激過度。需要運用大腦來控制大腦,進入注意力專區(Focus Zone)。
坑與財富
如果從生活現象出發,你會發現自己被多少大坑環繞,它們有著極其正常、合理的面孔,甚至也會在短期帶給你很多好處,比如幫你在人群中找到了所謂歸屬感--湊熱鬧就好;比如替你省去自己做決策的思考--隨大流就好;比如帶給你一些成就感和安慰--幫別人瞎操心就好。
但是從長期來看,它們破壞了你獲得并積累成長能力的最重要資源,注意力。
與注意力相比,錢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可以再生;時間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本質上不屬于你,你只能試著與它做朋友,讓它為你所用。
你的注意力才是你所擁有的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從這個角度望過去,人生其實是公平的,因為你的注意力確實是你自己可以做主的,除非你自己放棄。
所以,那結局是好是壞,其實真的是你自己選的。如此看來,很多人的敗局很早很早就已經定下來了,因為幾乎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們已經養成了四處浪費自己注意力的習慣,任由自己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點點滴滴或者大把大把地流失--這樣的人若是能夠成功,天理何在?
所以,你必須把最寶貴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你自己身上。
兩個互動
我們這周與讀者做了兩個維度的互動,一方面希望大家提供生活中印證注意力和三個大坑的實例,因為我覺得,當你能夠窮舉生活中浪費注意力的場景,那么起碼它會在你腦海留下印象,等到再遇上相似的坑的時候,會產生一種下意識的懷疑,發現問題是避開問題的開始。
- 沒有專注于自己的成長,而是操心別人的事。隨大流有一些。
另一方面希望大家可以做好對自己注意力的管理,從記錄每天的注意力開銷開始,需要注意的是,隨著這一周的結束,我們在留言區關于注意力記賬的活動也停下了,之后的注意力記賬也不會被選入精選留言,但是我們的話題停下,不代表你的好習慣要停下,希望大家在沒人提醒的時候堅持下去。
在兩個互動中,讀者們提出了各種問題,其中一些問題表明有人在試圖專注的過程里遺失了對于注意力的注意力。
在《把時間當作朋友》里說過,學一門課程的時候,最開始的“概論“最難學,因為你關于這門課的知識體系幾乎等于零,概論里提到的每一個新概念對你來說都要從零學起,也都有可能分散你最初學習的注意力。
而我們看到很多人還是會就一些龐大的概念,比如什么是積累效應、怎么提高核心競爭力、如何學習等等。其實你們心里應該清楚,這些事情之后都會展開說、好好地說,但還是會著急想盡快知道答案。
在記錄注意力的使用時,不少人會犯“審題錯“的錯誤,我們希望大家記錄的,是注意力的開銷,而非時間流水賬。
我說過,之所以不把所有人第一時間想到的答案“時間“當作最寶貴的財富,是因為
注意力是我們內在的選擇,它不像時間是游走在我們身體之外的東西,而是可以通過我們的控制完全為我們服務的,所以題目里那個“你所擁有的“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定語。
所以當有些人問到為什么自己的行程滿滿當當,卻依然感覺無甚收獲是,我就會提醒他們,滿的,是你的時間;閑置的,是你的注意力;荒廢的,是你的成長。
重新理解注意力的寶貴,最終的目標是指導我們如何更好的使用它。我建議大家把它放在三件事上,至于具體比例,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選擇,而每一種選擇最終也會將你領向不同的生活。
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長上。放在一切可以有積累效應的技能上,然后給予充分的學習、思考和磨練。有些技能在初期不會顯現出特別像一個“技能“的模樣,但是隨著積累的加深,它對你能力提升曲線的影響會變為指數式。復利效應的公式(1+r)^n,其中1是你的起點,r代表每天的進步。它可以很小,但是你要保證,他一定得是正的。
其次,要放在自己的真愛上。我在這周說道真愛的本質之后,評論里引起了不小共鳴。當你只是“聲稱“你在愛時,你的愛是沒有價值的可惜的是正是大多數人的情況--他們只是害怕孤獨而已。害怕孤獨和真愛是有本質區別的,這種區別我們可以視作是“弱“與"強“的區別。因為
真愛的意思是,你甚至愿意把自己最寶貴的財富“浪費“在他們身上,這恰恰是掌握資源的體現,“你尚且有寶貴財富可供浪費“;但是害怕孤獨的人,會假借愛的名義瘋狂索取。
比如我見過一些“一言不合就創業“的人,他們不是熱愛他們從事的領域或熱愛創業這種生活狀態,而是希望獲得創業帶來的好處,比如掌控團隊的權利,比如在資本繁榮時撈一筆.......這正是弱者索取的姿態。
如果你對某樣人事物是真愛,那別用嘴說,你愛你的父母,你愛你的另一半,你愛你的孩子,你愛你的朋友。把注意力不求回報地放在真愛身上,這是真正幸福的關鍵。放在他們身上之后,關注什么?成長,關注他們的成長。這跟年齡沒關系,相信我,即便是你的父母也需要成長。
最后,把注意力放在對整個社會真正有貢獻的事情上去。還是那句話:個體價值等于他的社會貢獻率。這真不是說說而已,這真不是講情懷,這真不是假大空,這的的確確只不過是冷冰冰的經濟運算而已--這么做最劃算。
對社會真正有貢獻的人,價值就是巨大的,至于價格是否一定趨同于價值,早晚的事而已。越是長期,越是如此;并且,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那價值與價格之間的差異與波動只能越來越小,千萬別不信這事兒--在這個信息高度發達、信息交流成本越來越低的時代,價值回歸的時間,會越來越短。這意味著,任何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泡沫都會以越來越快的速度瓦解。
在資本圈,這個觀點也有很多的認同,正如我的朋友,FreeS VC的創始人李豐,前段時間公開說的那樣:“現在好人賺錢越來越容易了.....“
最終,我們的理解,回歸
如何通過合理消費注意力實現財富自由。這就不得不提到世上的一種很簡單卻又長期成功的商業模式:把海量的廉價甚至是免費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高價賣掉。
不珍惜自己注意力的人,注定是貧窮的,因為他們終生被收割,終生不可能有真正有價值的產出,怎么可能最終變的富有?
就這么簡單。
注意力要放在自己的成長上,要放在自己的真愛上,要放在對整個社會真正有貢獻的事情上。
1、你必須關注什么呢?
關于身份定位:一個人在社會中承擔著不同角色以及擁有自身的追求,所以有許多職責范圍。專注理財和身心健康,做個聰明人。
2、你必須要思考什么?
把我的注意力放在這上面有助我未來的成長嗎?
果斷離開電視,離開花邊新聞,離開手機的零碎信息。
3、你必須要做什么呢?
行動強化自己的身份的意象。
4、你必須要做出哪些改變呢?
遠離三個大坑
5、哪些無需關注?
逛網站、網絡游戲,少參與他人的閑聊(學會提問,學會真正關心他人)
6、哪些無需糾結?
7、哪些無需耗費腦力、體力?
吃喝
8、哪些是必須堅守、絕不改變的呢?
分享和貢獻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