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納過程在于此:即我們采取能與我們經驗相協調的最簡單的規律(6.363)可是這個過程沒有邏輯基礎,而只有心理學的基礎(6.3631)? ? ? ? ? ? ? ? ? ? ? ? ? ? ——維特根斯坦
晚飯后聽《消失的作家》,在操場散步,燈光打在泛黃的樣子,略微恍了一下,想起高三早晨從餐廳走向教室,因為不想背書,走得晃悠悠,秋后陽光打在高大的法國梧桐上,燦若珠寶。晚上開燈在被窩里看維特根斯坦的選集,《邏輯哲學論》和《哲學研究》混在一起,讀的混亂,每日把讀后的思考記在日記本上,日子一天天過去,與讀書筆記一起散失。依稀記得些句子,也是忽然想起又忘記。誠覺好多事,忘得快,文字愈加生硬,身體愈加不協調,連日陰雨,似日夜要靠睡眠來區分。
前幾日騎自行車回來,天氣略微冷了些,路上可以嗅到松柏的味道,混著點女貞樹的味道,感官一下子被打開,發呆,完全不想做事情。近些日子的確過得也是緊張,每日忙早忙晚,夜深疲倦了,有時會去樓下點一份水餃。無聊至極時,只想面食充饑,有面最好,餛鈍水餃也不錯。水汽緩緩起,似時間也會慢下來。
最近,忙里偷閑,讀了半本李安的傳記,覺得之前好像忽略的好多東西,想著慢慢把李安的電影補齊,一部部看下去。前日,好友發消息來,說了一些事,想了想,卻不知道怎么回答,想在如若在自己身上,也是兩難。有時候人選擇做一件事,不盡是因為自己有責任這么做,而往往是“你如何信仰,便如何生活”。
算是緣分,幾日前借了杜格爾德·斯圖爾特(英)的《亞當斯密的生平與著作》,原本是想著去米塞斯的一個網站上翻找電子版,日子久了,早就忘記。看了一下午,也未找到為何“自私”的英文單詞用了”self-love”,大部分篇章都在介紹亞當·斯密的道德哲學。倒是里面附的兩份休謨寫給斯密的信,風趣得很,好久未讀這么好的信。前幾日在單讀上讀了一篇左小祖咒寫給女兒的信,語言好,態度也蠻好。近段時間過得緊,感覺好久也沒有給朋友寫信,晴天少,慵懶到不想寫字,電子版都不想寫。晚上看之前抄的詩,抄的和自己寫的混在一起,有些都讀不出來是自己寫的,文風似不一致。學校里條幅上標著辛波斯卡,筆記本上也抄錄了一首,也沒寫譯者,讀書能力尚處于蠻荒時代。
“月亮完全敞開,
萬物皆可穿過?!?/p>
丙申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