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1日第11屆亞洲電影打井在香港落幕。馮小剛導(dǎo)演憑借《我不是潘金蓮》一片奪得了最佳影片獎。但是我覺得馮導(dǎo)還開心不起來。因為3月21日上午,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不公開開庭審理了潘金蓮訴馮小剛等九人被告案。他可能從未想過會因為導(dǎo)演一部與歷史小說中人物同名的電影而被起訴,起訴他的就是潘金蓮本人。來自廣東增城市的癌癥患者潘金蓮,更是將馮小剛、劉震云、范冰冰等告上法庭,要求停止侵權(quán),恢復(fù)名譽。
《我不是潘金蓮》是2016年由馮小剛導(dǎo)演、范冰冰領(lǐng)銜主演的電影,電影上線后獲得巨大成功。我們都知道這部電影是改編自作家劉震云創(chuàng)作、2012年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同名長篇小說《我不是潘金蓮》。故事講述了一個被丈夫污蔑為潘金蓮的女人,在十多年的申訴中,堅持不懈為自己討公道的故事。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我不是潘金蓮》引發(fā)了全國潘氏宗親會的不滿,認為該影片有損潘氏名譽。
潘金蓮是一個蕩婦嗎?
說到潘金蓮,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在《水滸傳》里面的那個形象。因為《水滸傳》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家喻戶曉。而潘金蓮作為其中的一個悲情人物也為我們所熟知。因為時代的觀念的局限,當時那個年代的潘金蓮就是一個妖艷的蕩婦。在中國道德觀念中,很少有人同情潘金蓮的遭遇。如果在現(xiàn)在的這個年代頂多就是一個出軌,甚至也不會殺害武大郎,直接離婚就可以了。
再者說,小說中的潘金蓮也是一個悲劇的角色,至始至終她被傳統(tǒng)的三綱五常所束縛,想去追求自己的愛情,至始至終卻沒有得到。她為自保殺害武大郎是一個錯誤,但是現(xiàn)在來看,她是那一時代敢于追求自己愛情的先驅(qū)者。但是在當時看,卻是有違倫常的。所以這樣的觀點也已是根深蒂固。
我真的不是潘金蓮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上映后,引發(fā)大眾關(guān)注,但是卻也改變了一個家庭的生活。雖然在這部電影出現(xiàn)之前,歷史也改變了這個家庭。但這部電影仿佛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不是潘金蓮》上映后,小區(qū)街道里的人們都在她面前議論潘金蓮,說著一些沒有根據(jù)的話,當然這些都是跟她沒有關(guān)系的。只是因為她叫潘金蓮,所以大家都把這一切轉(zhuǎn)嫁到她的身上,仿佛希望這些事都是在她身上發(fā)生一樣。好長一段時間她嚇得不敢出門,也不與人交流。現(xiàn)在,潘金蓮的身體狀況越來越糟糕。目前,潘金蓮委托了弟弟和潘姓律師代理對馮小剛等人的訴訟。
另外潘金蓮的兩個孩子從小到大都不敢在外人面前提及自己母親的名字。你可以想象一下,放學(xué)后,一群同學(xué)在你面前喊著“你媽媽是潘金蓮”來嘲笑你,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同樣被侮辱得還有潘金蓮的丈夫,很多生意都是因為別人的有色眼光而失敗。
是鬧劇?還是悲劇?
我想肯定會有一部人會說這又是因為錢的原因,才這樣大張旗鼓的起訴。真是為了錢什么事情都干得出來。咋看之下,這似乎是一場荒誕無厘頭的鬧劇,但其實在我看來這更多的是一個人性缺失的悲劇。如果是錢可以解決的問題,那不是問題。這樣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潘金蓮的問題,因為除了潘金蓮,還有嚴嵩、秦檜、潘仁美······我們習(xí)慣了用這種根深蒂固的仇視去看待問題,但卻忘記了我們已經(jīng)離開了那個時代好遠好遠。
我們需要銘記歷史,但更重要的是尊重現(xiàn)實。我們現(xiàn)實中沒有一個人可以背負起那么久遠的歷史,也沒有責任去承擔古人在他們那個時代所犯下的錯誤。宗族是一個我們中華民族的生活形式,從遠古開始就已經(jīng)形成。古人的事,我們可以評判,但是如果轉(zhuǎn)嫁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那就是一個悲劇。
歷史總歸是歷史,我們會銘記。潘金蓮這個名字,已經(jīng)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代名詞。《我不是潘金蓮》也是想向世人表達我就是我,跟潘金蓮沒關(guān)系,你們不要用看她的眼光來看我。道理就是這樣。
《我不是潘金蓮》中的潘金蓮,是指歷史小說中的潘金蓮,而不是原告廣東增城的潘金蓮。歷史人物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同名同姓,但是兩碼事。真的感覺有一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感覺。傷害她們的人不止一個。不過,潘金蓮(廣東)她們這個家庭,這么多年遭受的不公和羞辱,也可以在這樣的一個機會之下向世人說明,我不是潘金蓮,我只是我。
其他文章,歡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