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馮小剛導演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蓮》即將于11月18日與國內觀眾朋友們見面,這部由范冰冰領銜主演,郭濤、張嘉譯、大鵬等聯合主演的電影改編自劉震云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被丈夫污蔑為“潘金蓮”的女人李雪蓮,在十多年的申訴中,堅持不懈為自己討公道的故事。該影片入圍多屆國際電影節,并獲得第41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第64屆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貝殼獎”。該影片亮點不斷,將為觀眾帶來不少驚喜。
驚喜一:范冰冰顛覆挑戰農村婦女“李雪蓮”
? ? ? ?《我不是潘金蓮》演員陣容強大,既有張嘉譯、郭濤等“老戲骨”出演,也有演藝新人大鵬加盟。而更為吸引眼球的是范冰冰顛覆以往銀屏形象,出演一位滿口方言的農村婦女“李雪蓮”。
? ? ? ? 農村婦女李雪蓮在經歷了一場荒唐的假離婚變成真離婚的家庭變故之后,由于前夫污蔑她是潘金蓮的一句話,這位本來怯生生、嬌滴滴的女子,為了洗刷自己的不白之冤,花了無數的時間和精力去打官司、告御狀。范冰冰為塑造“李雪蓮”這一形象著實下了不少功夫,她不僅前往農村向真正的村民收集十幾年前的舊衣裳作為服裝道具、學習拗口的北方方言背誦大段臺詞,甚至應導演馮小剛的要求,在拍攝地婺源“閉關”三個月潛心拍戲。
? ? ? ?有人說“范冰冰就是李雪蓮”——范冰冰以往塑造的銀屏形象大多以《王朝的女人:楊貴妃》中的“楊貴妃”這樣宏大歷史背景下的偉大女人或是《萬物生長》中的“柳青”這種美艷、性感的都市女性為主,這些角色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著“潘金蓮”的影子,而出演一個平凡的底層婦女,塑造“小人物”內心的“大世界”,正是范冰冰證明“我不是花瓶”的“控訴”之路。
驚喜二:“馮氏幽默”與批判現實主義的融合
? ? ? ? 一提起馮小剛,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與葛優這對“黃金搭檔”為觀眾貢獻的無數賀歲喜劇片,《我不是潘金蓮》中雖然仍然沿襲了馮小剛以往的幽默元素,卻是一部讓人笑中帶淚的現實主義喜劇色彩的劇情片。馮小剛這樣評價這部電影——“幽默有三種,一種是語言的幽默,一種是事情的幽默,一種是背后道理的幽默,《我不是潘金蓮》屬于第三種。”
? ? ? ? 影片中為了一句話打了二十年官司的“李雪蓮”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兩部電影都諷刺性地批判了現實社會與官僚主義的辛辣話題,卻又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秋菊打官司》是一部紀錄片式的故事片,開創了肩扛攝像機的拍攝手法,跟隨主角“秋菊”講述了她因為自家男人被踢而上訴村長的故事;而《我不是潘金蓮》是一部充滿黑色幽默的劇情片,從大家背著“李雪蓮”嘲笑她的告狀之路,到大家當面嘲笑她,直到最后她和大家一起笑,體現了李雪蓮內心的變化與辛酸歷程,從人性關懷的角度來說,影片將目光更多的投射到了“自我”與“女權”之上。
? ? ? ? 看不懂的人會笑,看得懂的人會哭。你可以把《我不是潘金蓮》當作是講故事,也可以當作是講道理,馮小剛給予了觀眾充分的選擇權,既迎合了市場的需要,又表達了自己對于電影的追求。
驚喜三:“方圓之間”暗藏玄機成最大亮點
? ? ? 在《我不是潘金蓮》首部公開的預告片中,畫面從頭到尾使用了圓形鏡頭,觀眾驚呼“打開方式有問題!”馮小剛則淡定解釋道“是刻意為之。”正式影片中同樣使用了圓形遮罩覆蓋鏡頭的拍攝手法,于導演是一次別出心裁的新嘗試,于觀眾更是一場顛覆傳統視覺效果的新體驗。馮小剛這樣做并不是博人眼球,而是有自己的意圖。
? ? ? 除了希望通過拍攝手法將《我不是潘金蓮》與《秋菊打官司》徹底區分開以外,馮小剛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加拿大導演哈維爾·多蘭的啟發,多蘭在電影《媽咪》中采用了方形的畫面,而馮小剛認為圓形畫幅“看起來更中國”。早在唐宋年間,圓形的院體小品畫就常常出現在古人的團扇上。圓形畫面起初遭到攝影師的反對,認為這種做法“太冒犯觀眾”,馮小剛更是直言不諱“冒犯觀眾讓我興奮,很多年來我都在服務觀眾,現在我很想冒犯觀眾。”影片并非全程使用圓形畫面,在李雪蓮狀告到北京之后,畫面又變為方形,馮小剛認為“北京是大城市、是權力機關集中的地方,和農村要有很大的視覺反差,權利和城市都是很硬的線條,用圓的就不舒服了。”方圓之間,彰顯的是幾千年歷史中人情與法律的矛盾與沖突。
? ? ?實際上,圓形的畫面更具有“第三人稱”的視覺感,觀眾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能更清晰地看到故事背后的荒唐與辛酸,窺探式的視覺效果更能引發觀眾“以小見大”的聯想。繼侯孝賢《聶隱娘》中正方形的畫面之后,《我不是潘金蓮》又將為觀眾提供一場全新的視覺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