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下水道里沖出來的米飯,一大堆堆在那里,每次經過都一陣心痛。終于,我忍不住出手了,找來一個掃把和鏟子,把那一大堆米飯掃到餿水桶里去。
原本我是想著以講故事的形式開頭,給食堂的婦女科普一下“節約資源”的必要性的,但是有過那一次“又不用你交電費”的遭遇以后,我就不再敢貿然“多管閑事”了,只是力所能及地私下開展“滅燈行動”,盡量減少浪費。所以這一次,我不打算說話,只想默默地把米飯掃起來,用行動去感染她們。
可是,最后我的“默默”還是遭到了“關注”。正靠著窗邊切菜的婦女問我:“你吃飽飯沒事干啊?”這一句話逼得我不得不提出講故事的要求。
解放前,在那個溫飽都成問題的年代,曾祖父的弟弟有三個孩子,兩女一兒,本是其樂融融的家庭,因為一抖米而經歷了“生離死別”。
為了讓全家人活下去,曾祖父的弟弟把小女兒賣給別人當童養媳,可好不容易換來的一抖米竟在半路被人生生搶了去,在碼頭背著弟弟翹首以望的大女兒怎么也等不到媽媽的回來,后來弟弟就那樣悄無聲息地餓死在她的背上。就是這位姐姐,我的姑婆親口把這個悲慘的故事告訴我們的,當時她已經老態龍鐘,講此事時已經沒有太多的悲傷情感在里面,但是當時那種痛苦我能夠感同身受,用“生離”換來的“一抖米”沒能挽救生命,反而造成了另一場更悲慘的“死別”。
不知道面前的三個婦女從故事里聽到了什么,講完故事,我就說:“也許我們都沒有經歷過這種挨餓,但是我覺得我們還是要珍惜擁有的一切,所以我建議你們洗蒸飯碟的時候,把粘在上面的米飯洗出來放餿水桶里,不要直接沖掉!”其實,這些話我都是冒著極大的風險說的,果不其然還是遭到了反抗,說:“你有沒有經歷過嘛?沒經歷過就不要說!”
說話的是一個跟自己很混得開的大媽,小學文化,自然不跟她計較,另外兩個沒有說話的呢?不知道她們對我的話是怎么消化的,希望能給她們帶來改變吧,哪怕一點點。
每天早上上班后、晚上睡覺前,我都會到食堂巡一下。早餐基本是自助的,所以大家吃完了就走,我過去看時無一例外不是電視開著、所有燈開著、兩個大抽風機呼呼大作著、煤氣爐也在溫和待機中;晚上稍微好點,偶爾會有不關空調、不關抽風機的現象。
一次偶然,我跟其中一個婦女提議過,大家都上班以后去食堂關一下電器,餐具可以晚點收,她義正言辭地說:“他們最后走的不關,如果是我最后一個走的話,我都會關的!”聽了這話,我就意識到,你無法跟這樣的人對話,她不知道她的職責所在,她覺得這都是最后走那個人的錯。
我總是企圖減少浪費,盡自己一切所能去節約資源,哪怕是公文打印,再折騰我也會爭取雙面打印,面對浪費,我總是痛心疾首。但是為什么有些人可以用“花的又不是我的錢”為由而鋪張浪費、大手大腳呢?為什么有些人口頭上也是很提倡節約的,但是經常打印都貪圖便捷而打單面,幾頁的文件非要弄成十幾頁,這不僅浪費,還增加了存檔的負擔。
幾次碰壁以后,我開始琢磨:人與人之間,為什么會有這種差別?是什么造成這種差別的?是文化水平的差異?是家庭教育的不同?是學校教育的缺失?還是社會宣傳的不力?
在這里,我們享用的都是國家資源,花費多少確實不用我們負擔,但是這能成為“浪費”的理由嗎?地球上的資源并不是用之不竭的,人人都有責任節約資源,愛護地球。
以前,我也在城里的事業單位待過,并沒有這種鋪張浪費的現象,無可否認,這是個人素養問題,但是,這無疑也是社會宣傳不力的結果。如果社會營造出一種“崇尚節約”、“鄙視浪費”的風氣,那就算沒接受過什么教育的人,都能夠感知“節約”的光榮、“浪費”的可恥。
看不慣,卻又沒有能力去改變什么,也沒辦法逃離一求“眼不見為凈”,那我只能改變自己,用自己的行動去踐行“節約環保”,也用自己的行動去感化別人跟自己站到同一戰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