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父親為主線,刻畫了家族在流落臺灣之后近百年的生存經歷,同時,從家族中親人的生活經歷,側面反映出了臺灣從日據時代到蔣家時代再到現代化的一個歷史進程的過程。
從年長的父親生病作為本書的切入點,以回憶的形式,講述了自家叔伯親人在臺灣由日據時代到蔣家時代變遷中生活的經歷,著重敘述了主人公父親魅寇在1960年代、1970年代及1980年代,在臺灣由農業轉向工業時代的過程中,父親不甘于種地,隨著臺灣社會的潮流,開始的各種折騰,先后創建了瓦片廠、鐵工廠,以及描述了母親在父親事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臺灣快速工業化的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臺灣快速工業化的進程中,以父親的各種折騰的過程,映襯出臺灣的變化,從六十年代臺灣開始工業化,七十年代的大興盛,八十年代的快速前進,到九十年代工業開始沒落……,同時工業的發展都是靠犧牲環境作為代價,隨著時間的流逝,作者所在地烏日漸漸的沒有了六十年代時的山清水秀,也失去了七十年代的朝氣蓬勃……每讀此書都讓我聯想到,當今中國近三十年的快速發展,同樣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也同樣的出現了當年的臺灣在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