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火線:我在美國當大兵》書評
文/leileely
說起當兵,首先映入我腦海的是服兵役、軍校和戰爭等一些字眼和話題。當年六七十人的高中畢業班同學中就有四五人選擇了讀軍校,現在也都被安排了部隊的工作。總體感覺是,在部隊當兵的待遇很好,但相應的代價就是平時的活動自由會受到很大限制。當年的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等跟我們也沒有什么直接關系,對新聞中經常報道的戰爭傷亡統計也并沒有多少真正的概念。沒有親歷過戰爭的我們是幸運的,自然也無法真切的明白戰爭這一“人類世界最為黑暗而沉重的一面”的殘酷。上一次在書中讀到關于士兵的話題還是讀孟非的自傳《隨遇而安》,記得當時在書中看到過幾張他和以色列士兵的照片。影視作品中,士兵與戰爭題材倒是不少見,但更多的都傾向于歷史、政治或國防的角度,闡述著保家衛國的艱難困苦與至高榮譽。
而這本自傳《穿越火線:我在美國當大兵》卻著重于當兵本身具有的普通又特殊的職業性。不僅讓我了解到美國雇傭兵役制(也稱志愿兵役制)的特色,更是根據實際經歷,以紀實的方式將當兵的職業性闡述得透徹易懂。
與之前對當兵一定是充滿保家衛國的神圣使命感和榮譽感的認識不同,作者指出美國年輕人參軍的動機和目的“很簡單”,“約60%的人都是奔著不錯的福利待遇和穩定的工作而來”。這得益于美國實行的雇傭兵役制。這種兵役制不僅具備完善的從軍人員保障體系,政府幾乎會幫忙解決士兵的所有后顧之憂,而且由于采用簽訂合同的方式,招募士兵的方式跟招聘普通工人很類似,士兵在從軍期間也會享有更多的自由。簡而言之,在美國當大兵實際上也不過是一份職業。
當然,每個職業都有其自身的規則與系統。對當兵而言,一方面由于具有相對更高的生命危險,因此有著更好的福利待遇作為前提保障。但另一方面,正是因為面臨潛在戰場前線的危機,新兵也將面臨更加嚴苛的訓練。更重要的是,在戰場前線的工作不僅枯燥,而且需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從而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書中提到了創傷后壓力心理障礙癥(PTSD)——一種一線作戰士兵的患病率很高的心理疾病,讓我想到了美劇《國土安全》中的男主角布羅迪,一位被基地組織關押多年后回國的戰俘。剛回國的布羅迪顯得經常心不在焉,總是滿臉焦慮。雖然這跟他仍為基地組織頭目收集情報有關,但確是典型的創傷后壓力心理障礙癥癥狀。
四年的軍旅生涯是一次人生歷練和成長的過程,更是一個飽含激情與汗水的青春勵志故事。
這四年里,作者的足跡遍布歐洲、西亞和中東,認識了很多不同的人——為自己指點迷津的海軍中校老楊、為養育20多個孩子而整天在外奔波的穆斯林大叔、以及患有PTSD前期的士兵約翰等等。伴隨著作者的回憶,我再次見證了他當時新兵訓練的艱苦、第一次開槍的新奇與興奮、初到軍事基地的失望和上前線的緊張不安。在一次次感受巨大文化差異的過程中,在阿富汗目睹那些飽受戰爭迫害的無辜人民后,在明白當兵這份工作的本質和規律后,作者加深了對中西文化差異的理解,也有了更大的信念去珍惜身邊的人和事,最后決定繼續讀書,為下一個十年努力。后記中作者提到美國夢是一種為爭取更好生活不懈奮斗的決心和精神,而在我看來,這四年的軍旅生涯本身不也正是一場別樣的美國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