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閱讀時閱讀的核心和原則。主動閱讀時帶有目的感和對象感的。了解書的結構、作者的觀點、論據時否充分以及和你的關系是什么。目的感相當于黃金思維圈的why,就是你為什么要讀這本書,它和你有什么關系,你要怎么和它產生聯結轉化成為武藝傍身。
永澄老師解讀了檢視閱讀,檢視閱讀是在《如何閱讀一本書》時我第一次知道這個概念,但是沒有進行刻意訓練,所以對檢視閱讀的認知也就停留在隨便翻翻基礎上,了解一下大概的目標和結構以及一些作者信息等。而實際上檢視閱讀是為了看這本書對你的價值以及需要采取的閱讀方式是什么,并且在檢視閱讀中的刻意訓練“三個5分鐘”或者“五個3分鐘”來鍛煉自己打問號再解答的能力,求why是人成長的根本。
永澄老師說很多活動組織者都不看學員作業,因為大部分都是筆記。回頭想想好像我的作業也是大部分都是筆記最后加入我的思考,并且思考的不是充分和深入,這可能也是自己不能從活動中收獲最大的一個原因。所以文章調整為感受收獲在前,再接著筆記和概念庫等延伸閱讀。
筆記
一、主動閱讀——閱讀核心和原則
主動閱讀是為了理解力提升,要主動閱讀,對象感和目的感。主動閱讀符合邊際成本遞減。
一、對象感(金字塔底層):
信息處理模型——金字塔模型,信息處理模型的階層代表心智水平的打開程度。
上:元認知。
中:決策系統。
下:你對自己的認識(黃金思維圈whw);你對對象的認識(書的構成,章節的關系,作者要表現什么樣的邏輯,構成事實的落實否通用,怎么講的,講的部分哪個對哪個不對,對的原因是什么)。
二、目的感。
它和你到底有什么關系?把自己與這件事情有個關聯,重要的不是它給你什么,而是你們有什么關聯。
背后的原理是:人在學習東西的時候要和你的認知有所關系這才是有效的學習。把啟發感轉為認識,就是建立關聯。
主動閱讀方法(四個問題)
1、這本書什么類型講的是什么?當你的目的性明確手段就會多樣化。
2、這本書整體結構是什么樣?它是怎么組成的?用的什么邏輯?不要一上來就注重細節、逐字讀。要獲得整本書的結構。不要期待做一次這輩子再也不用做。看序言+目錄。
3、它說的對嗎?對和錯的地方在哪?信息豐富、論證、邊界?
4、這本書和你的關系是什么?概念系統模型。
互動:主動閱讀剛談了什么?結構?說的對嗎?和你的生活有什么關聯?
二、如何檢視閱讀?(感知式的閱讀)
1、六個標準:(不僅僅適用于閱讀)
了解——理解——使用——應用——評估——創新。
不同的標準投入的時間精力不同,有的書籍泛泛閱讀理解就可以,尤其是第二手甚至第三手信息的書籍。聽《得到》要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習方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大概在5-7年,這樣的話你才能在得到信息后知道它在什么位置放著,否則只是給你帶來啟發感,過段時間就會忘掉。
2、檢視五步法
永澄老師的閱讀5步法可以應用在一本書,一個章節,一篇文章等。
第一步:看包裝,1min,初步了解作者和書的基本信息。
-看扉頁(封面、腰封、書名、作者<百度搜索>、出版社、版次和印數<印數越多越經典>、策劃機構<湛廬文化、邏輯思維>)
-看評論
第二步:看整體,5min,了解書的構架和作者寫書的目的目標和組成部分。
-目錄、序言(提煉關鍵詞,嘗試推導這本書的大概架構和內容)
第三步:看細節,10min,隨手翻。
-索引,關鍵章節
第四步:下判斷,1min
-判斷第二步的結論是否正確?本書對我當下的價值?什么時候閱讀比較好?采用什么樣的閱讀方法?
第五步:粗閱讀,10min-30mim,隨手翻。
用提問閱讀法,翻三個5分鐘或者五個3分鐘,任意翻一頁,看不懂直接打問號,延遲滿足并訓練打問號的能力(人的成長是因為求why),參考張五常粗讀法《如何快速閱讀》。
3、永澄老師決策原則
a、不要做非理性的決策
b、二邊際成本遞減,如果邊際成本遞減不關注當下的成本
c、是否在自己的能力圈
d、能否提高認知深度
e、正想黑天鵝高發
前兩條是永澄老師在閱讀時的決策原則。
三、延伸
1、概念庫:
工作記憶窗口:5加減2,內容通常不超過3點,不超過7點。
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指由于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就是已經過去的就不要懊惱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即可。
《張五常如何快速閱讀》:第一遍隨便翻;第二遍看不懂的地方打問號不思考;第三遍打問號的地方搞懂。
2、擴展閱讀
《學會提問》
《批判性思維》
《結構思考力》:結構思考是一種能力,如果想要學習結構化思考建議直奔邏輯學《簡單邏輯學》、離散數學,把學科基礎打好。
3、對我感觸深的語句
-看懂的要輸出,看不懂的大量輸入。
-不要記性殺書頭的閱讀方法,一頁頁讀,這是最大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