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花1%的時間用來做檢視,反思和計劃。
早晨五點起床,寫日記。打開印象筆記,花3分鐘記錄昨天的美好。 再看看自己的日程表。做到一日之計在于晨。?
日歷寫下確定的事情,做了就要寫,寫了就要做。有了日歷,我知道今天確定要做的事情。跟人的見面預約,坐飛機,開課的日期,地址。少而精。
清單記錄一周要做的事情。清單是靈活性的,不是一天之內要做的事情,是指一周甚至更長時間要做的事情。
有了反思與計劃,讓我對過去有很好的完結,以及保持跟未來有很好的關系。我就知道了今天要做什么。
富蘭克林每天早晨問自己,今天我要做些什么, 晚上問自己今天我做了些什么。這個叫做早計劃與晚總結。
因為有很好的計劃,我就可以安排自己在高精力吃青蛙,低精力做蝌蚪。
吃青蛙,我們用番茄鐘來吃,成人25分鐘+5分鐘 ?小朋友年齡*2到3 ?
=========================================================
重要的事情很多時候不能夠被完成的原因,是受到空間和精力的限制,雖然你安排時間去做事,但是你的空間很嘈雜,或者你的身邊有很多很多干擾,以及你在當時的精力 體能不行。所以我們要引入一個情景的概念。情景是你有多少時間,你在什么空間,你有多少精力。比如堵車,你很有時間,太多了,在車里,空間很狹小,不能做什么也很難做什么。這時候你很著急,很焦慮,精力體能很弱,這時候你就不能去寫報告,做更重要的事情,你就可以做不太重要的事情,比如聽喜馬拉雅,道德經。也可以用來打打電話。在堵車這種情景里面,你可以用來聽講座,音樂,你也可以批量打電話。等人飛機晚點,可以用來看書,接送孩子等班車來,可以適當跑跑步健健身。這就是情景的例子。
在工作上,我們要盡量壓縮時間,不要擴大工作的范疇和時長,我沒要要把工作精,花時間少,這樣生活的時間就多了。要是優先,專注做要事。用番茄來吃青蛙。然后要利用情景,情景好的時候,就去吃青蛙,情景如果發生變化,要隨時調整。在每一個情景之下,我們要選擇該情景能夠做的相對重要的事情。工作上我們要要事優先,要專注完成,要情景管理。剩下的時間我們就要用來做生活。一天當中我們大概有2/3用在生活上,睡覺 吃飯和運動占去我們大概13-16小時。
1. 把線下的壞習慣寫下來
2. 把時長寫下來,評估一下每天有多長時間可以用來做工作。你活的成本實在太高了。統計時間一個星期,每小時記錄一次。
記錄時間,分析時間,才能安排時間。生活會占用我們很多時間,記錄下來,你發現這些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他會對你的時間有多大影響。一個人每天工作8小時,可是很多人絕對做不到,你可以把他縮短到2個小時專注時間用來吃青蛙,其他6-10個小時比較彈性,自由,這樣你也不會覺得很壓抑。然后你再把生活,吃飯睡覺和運動,把他標準化,更自律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