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豐子愷先生,就是從這一張畫開始的,那是十多年前。
幾把茶壺,一張竹桌,一道簾子,一鉤新月,淡淡的筆畫,勾盡了曾經熱鬧的相聚,也畫盡了人散后,心中無名的落寞。“人散后,一鉤新月涼如水。”多好!那時的我,正值多愁善感的年紀,又一個人第一次遠離家鄉求學,心中的塊壘就像這幅畫一樣,天涼好個秋!這種感覺,直到如今仍然刻骨銘心。
后來,又見過豐先生一張畫。瞧!
多么可愛的孩子!竟然能想出如此好玩的東西。我要為這想象力擊掌了。童心的世界真是令人折服!
于是,就喜歡上了豐先生的畫。曾經搜索過,為每一張搜到的畫所贊嘆!于是,就喜歡上了豐先生的文字,干凈、利落,沒有半點做作,一如他的畫,以簡單的文筆勾勒出全景。沒有大量的比喻,也沒有繁華的詞藻堆砌,只是講述,平淡中一如江南的石門灣的水。
后來,就不讀先生的文字了。絲竹亂耳、案牘勞形算不上,手頭的雜事也頗多了,心就煩躁了。茫茫然地、忙忙然地就遺失在那個世界里。
在書店逛,很久沒有這樣一本本地翻閱了。《教師日記》,豐子愷著。一個名家是怎樣當教師的?是怎樣生活的?好奇心讓我翻開一頁,恰好比較短,只有幾行:
“”
我仿佛看見郊外的楊柳、春草、碧水,父親帶著小兒正歡蹦在田野里。天藍了,心樂了。多么好!毫不猶豫地買下了它。
燈下,打開書頁,一如我喜歡的風格,淡淡地道來。原來,教師的生活是可以這樣有追求的,可以這樣充滿憂思的,可以這樣平淡卻依然執著的。
先生生活在動蕩的年代,國家和民族正值日寇蹂躪,山河破碎,人民流離失所,先生輾轉南北,為稻梁謀,卻仍不失一個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先生以筆作武器,一次次發表抗戰宣言,一次次申明“還我緣緣堂”,為前線取得的勝利戰果而歡欣鼓舞,為人民的苦難生活而蹙眉。雖生活在這樣的困境中,先生也不愿放棄自己的專業。課堂上,先生一次次示范,一次次告誡諸生美術原理,堅守理想;生活中,先生不斷筆耕,寫下文字,畫下諸多作品,或贈友人,或寄情懷,或為抗日,不失本業。
先生為新枚的誕生而喜悅,為友人的慷慨相助而感激,為兒女的生計而擔憂。愛家庭,雖奔波卻仍然沒有半點激憤之言,處之泰然。
先生也為自己找到快樂。買點玩物,購得小吃,與友人相聚,為孩子的先生作宴,郊外游走……寄情于山水,也算是苦難中的一點安慰。
有點絮絮叨叨,卻不失邏輯與赤誠,這是讀完《教師日記》后的感覺。也許教師的生活就是這樣平平淡淡,毫無風生水起的概念,卻又不失對“教育救國”的一片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