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大雅?抑》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報李”便成了成語,比喻相互贈答,禮尚往來。比較起來,《衛風?木瓜》這一篇雖然也有從“投之以木瓜(桃、李),報之以瓊琚(瑤、玖)”生發出的成語“投木報瓊”(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詩話》就有“投木報瓊,義將安在”的記載),但“投木報瓊”的使用頻率卻根本沒法與“投桃報李”相提并論。可是倘若據此便認為《抑》的傳誦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錯而特錯了,稍微作一下調查,便會知道這首《木瓜》是現今傳誦最廣的《詩經》名篇之一。
對于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語句并不復雜的先秦古詩,古往今來解析其主旨的說法居然也有七種之多(據張樹波《國風集說》統計),實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按,成于漢代的《毛詩序》云:“《木瓜》,美齊桓公也。衛國有狄人之敗,出處于漕,齊桓公救而封之,遺之車馬器物焉。衛人思之,欲厚報之,而作是詩也?!边@一說法在宋代有嚴粲(《詩緝》)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詩古微》)等人支持。與毛說大致同時的三家詩,據陳喬樅《魯詩遺說考》考證,魯詩“以此篇為臣下思報禮而作”,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意見與之相同。從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贈答說”開始流行,《詩集傳》云:“言人有贈我以微物,我當報之以重寶,而猶未足以為報也,但欲其長以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贈答之詞,如《靜女》之類?!边@體現了宋代《詩》學廢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這一說法受到清代《詩》學獨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際恒的批駁,《詩經通論》云:“以(之)為朋友相贈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現代學者一般從朱熹之說,而且更明確指出此詩是愛情詩。平心而論,由于詩的文本語義很簡單,就使得對其主題的探尋反而可以有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個概念的內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輕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說是不甚可取的。有鑒于此,筆者傾向于在較寬泛的意義上理解本詩,將其視為一首通過贈答表達深厚情意的詩作。
《木瓜》一詩,從章句結構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沒有《詩經》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這不是沒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變成“投我木瓜(桃,李),報以瓊琚(瑤、玖);匪以為報,永以為好”,一樣可以),而是作者有意無意地用這種句式造成一種跌宕有致的韻味,在歌唱時易于取得聲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語句具有極高的重疊復沓程度。不要說每章的后兩句一模一樣,就是前兩句也僅一字之差,并且“瓊琚”、“瓊瑤”、“瓊玖”語雖略異義實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考證也是同一屬的植物。其間的差異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間的差異那樣并不大。這樣,我們不妨說三章基本重復,而如此高的重復程度在整部《詩經》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來就像唐代據王維詩譜寫的《陽關三疊》樂歌似的,——自然這是《詩經》的音樂與文學雙重性決定的。
你贈給我果子,我回贈你美玉,與“投桃報李”不同,回報的東西價值要比受贈的東西大得多,這體現了一種人類的高尚情感(包括愛情,也包括友情)。這種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贈的東西及其價值的高低在此實際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義,表現的是對他人對自己的情意的珍視,所以說“匪報也”。“投我以木瓜(桃、李),報之以瓊琚(瑤、玖)”,其深層語義當是:雖汝投我之物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實貴逾瓊琚(瑤、玖);我以瓊琚(瑤、玖)相報,亦難盡我心中對汝之感激。清牛運震《詩志》評此數語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卻以木瓜為言,是降一格襯托法;瓊瑤足以報矣,卻說匪報,是進一層翻剝法?!彼脑挷⒎菦]有道理,但顯然將木瓜、瓊瑤之類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實,其他解此詩者似也有此病。實際上,作者胸襟之高朗開闊,已無衡量厚薄輕重之心橫亙其間,他想要表達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從這一點上說,后來漢代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盡管說的是“投金報玉”。其意義實也與“投木報瓊”無異。
作者:龐堅,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高教分社副社長,著名圖書編輯。該文出自:http://www.stnn.cc/culture/poetry/t20060221_146189.html
投我以木瓜作者:若風
十多年前在閩南上大學,經常在庭院旁、坡路邊,看到婷婷玉立的木瓜樹,感覺那樹也就一人多高,青青的木瓜,綠黃色的木瓜,好多個木瓜一起聚在樹頭,既不招人愛也不討人嫌,好象與我的生活無關。
那時讀《詩經》的一些篇章,有一首《木瓜》,倒也易讀好記,沒覺得和校園里的木瓜有何牽連。一首古代的小詩,只是生活以外的一只小鳥,管它從哪飛來又飛哪去,管它什么模樣什么色彩。
畢業后來到這個北方城市,想到大學校園時,腦海中偶爾會閃過木瓜樹清清淡淡的身影,后來見到超市里有南方的木瓜,才知道能食用而且味道不錯,在南方吃過很多當地水果,怎么這木瓜連摸也沒有摸過呢。
閑來時翻翻《詩經》,看到“瓊瑤”也是《木瓜》詩篇中的用詞,只是對木瓜依然不甚了了。直到今年春天,在嶗山華樓宮的院子里,看到一棵高大秀美的木瓜樹,才發現北方木瓜與南方木瓜的不同。
原來,木瓜大體上分土木瓜和番木瓜,番木瓜就是南方校園里的木瓜,最早唐朝時移植我國,三百多年前在南方大量栽培,原產地在美洲中部,顯然不是《詩經》所言的木瓜。土木瓜又稱光皮木瓜、鐵腳梨,有“萬壽果”的美譽,野生土木瓜所含的酵素,近似人體的生長激素,其基因圖譜正在被攻關研究,土木瓜原產我國,正是《詩經》所言的木瓜。
由此對木瓜的感情深厚了一層,加之認為那是一首純粹的愛情古詩,便靜下心來多讀幾遍,看看還有什么多解之處。
從字面上看,木瓜比桃子大,桃子比李子大,瓊琚是玉佩較為珍貴,瓊瑤是一般的美玉,瓊玖較次之,瓊原指赤玉后引伸指美玉,大小上下相對也是古詩常理。再看何新先生的新作《風》,解析也大體如是,可我總覺還缺些什么。
前幾日又看孔子對《詩經》的說法,“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心中略有感慨。昨日去會一位朋友,路上又想起《木瓜》詩篇,也許快到午餐時間,接著想到孔子的另一句話,于是有了新的理解。
古代的玉佩大多是瓜白色、綠白色、黃白色,正好和木瓜成熟時的顏色相近,瑤和瓊一般合用,也便回到原指色赤色,就是通常說的紅寶石,正好和桃子成熟時的顏色相近,玖是黑色的玉石,透過亮光黑色閃閃,正好和李子成熟時的顏色相近。于是和那句“食色性也”有了聯系?!巴丁辈粌H是送的意思,更有剛從樹上摘下,色澤鮮艷、成熟飽滿、激情相與的意味。甚至把木瓜比喻為美麗的女子,把瓊琚比喻為有修養的男人。不僅是大小相對,更是色調性情相親相近,從內到外的和諧之美。其實原文很美,暫且翻譯成白話如下:
塞給我新鮮飽滿的木瓜/塞給你碧色相近的玉佩/不是一時相好/而是要永遠和睦
塞給我鮮艷欲滴的肥桃/塞給你紅色燦漫的寶玉/不是一時相好/而是要永遠和睦
塞給我鮮紫透黑的李子/塞給你黑色閃亮的寶石/不是一時相好/而是要永遠和睦
有時人就如大海中的一滴水,可以感受上下周圍無限的浸染。讀到一首好詩不難,感受一首好詩不易。一首古代的小詩,讓我感受到飛翔的快樂。
《木瓜》詩篇,從古到今的愛情絕唱,從內到外的和諧之美!
作者:作者不詳。該文選自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記憶中的顏色》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