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走很遠的路,才能遇上自己,教育行走好幾程,才能建設自己的教育家園。回溯24年的鄉村教育工作生活,尋找“自己”的經歷與“專業成長”的過程交織一起,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混沌無我—教育浪漫期,苦悶非我—教育迷茫期,千里尋我—教育醒悟期。
? ? ? 1999年中師畢業,分配回小學母校沙田鎮中心小學工作,任教一年級語文當班主任,懷揣對生活的向往,對教育的熱情,對孩子的喜愛,全身心投入教育生活,每次上新課前都自覺聽了老教師的課后,再回自己班級上課,耐心、愛心、責任心,“三心”環繞孩子們,在我眼里,班上的孩子都各有特點,無好壞之分,只有差異,欣然接納著孩子們的不同。可能遺傳了父親“敢于嘗試新奇事物”的特點,在自己的班級上,樂此不疲折騰著懵懂的教育教學方法,想方設法減少孩子們的語文學習差距,師生一對一輔導、師徒結對幫助、聯系家長鼓勵、學習進步獎勵等方法輪番上場,班級段、期考語文成績雖然與老教師任教班級有一定差異,但學校領導沒有“反應”,或許對新教師比較包容吧,我也坦然接受現實。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教二年級,開學報名注冊時,班長劉輝小女孩,湊過我身邊、輕輕說:“龍老師,你是一位優秀教師!”我很詫異,問:“為什么呢?”“媽媽說不罵學生的教師就是好老師!”小女孩的話語讓我至今相信并踐行,輕聲細語的教育方法,孩子是喜歡的,也是有效的!雖然,這在有些時候可能不適合!
? ? 讀中師二年級時,參加全區師范生美術比賽獲得學校的唯一一個繪畫一等獎,何洪校長親自頒獎并與我握手,每每想起這一幕,手留余溫。時隔多年,回顧當年創作作品的過程,才體悟到作品里有自己的思想,有我對世界的理解、獨特的表達,更有一種獨立之精神,教育,真的是慢的藝術呀!有創作的經歷,創作成功的體驗,我對自己是肯定的、贊賞的、認同的!這份養料一直激勵我敢于不斷嘗試新奇事物,改變自己!
? ? ? 工作后第三年,領導安排我任教二年級數學科,帶一個美術興趣班,許是緣起剛參加工作教一年級語文時,陳佩玲教導主任來隨堂聽課,當時教拼音,教三連拼“hua”時,我隨手把教材的荷花等三幅圖畫在黑板上,圖音結合教學,評課時陳佩玲主任肯定這種教學方法,贊賞我的繪畫功底。美術興趣班教學,我自覺把培養孩子們對繪畫的興趣放第一位,以為孩子們開小畫展為目標。手工制作、簡筆畫、兒童水彩畫孩子喜歡都教,也易出作品,孩子有成功感;孩子想學寫意畫,我沒有學過,就先學后教。一學期后,孩子們的美術作品,加上我的一些繪畫作品,小畫展竟然成功舉行,而且作品豐富、質量不低,全校70多位教師前來參觀我們的畫展,我小有成就。十多年后,在鎮上遇上當年雙胞胎男孩的媽媽,她感激的說:當年的美術興趣班幫助她的兩個兒子愛上繪畫,雖然學業成就不太好,現在大學畢業,找有一份不錯的廣告設計工作!
? ? ? 工作第四年,領導又讓我教三年級語文,期間在六一兒童節文藝表演活動中,我創編的課本劇《豬八戒吃西瓜》在近30個班級的激烈爭奪中獲得一等獎,我及班上孩子們的生命都被這次獲獎滋潤著,孩子們上課、學習也更認真了!我覺得自己創造力特別旺盛,想朝藝術方面發展自己!2004年元旦結婚,2005年國慶生子,把一切計劃都打亂了!在母校任教的7年教育工作生活,任教班級學科成績平平,但教育教學活動豐富多彩,我是單純的,教學全憑自己對教育的直覺,無經驗借鑒,沒有高深教育理論指導,缺乏對教育的深刻思考,一切聽從心底的聲音生活、教學,是混沌“無我”的教育浪漫期。
? ? 為了照顧家庭,2006年調到道石學校,這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為逃避當班主任,改行任教三年級數學,但逃不了當班主任,因受中學部學習氛圍影響,小學部的教師對學生學習抓得也比較緊,小學生自愿買的輔導資料也多,我任教的班級二年級的數學基礎知識扎實,用上語文教學積累的各種輔導差異生方法,段考時鎮抽考,班級平均分竟然排名全鎮第二名,比本校鄰班多近10分,顛覆我的想象,讓我陷入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分數成就中,第一次嘗到分數的“甜頭”。周邊一些教師對分數的過分追捧,不愿同流合污,把所有課時都用在任教的數學科教學上,會留一點時間教學其他副科。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管理學生有時會用雷厲手段;為提高學生數學成績,激勵數學學習興趣,每次單元測試,每張試卷均有批語,各種名目的獎勵總有過半學生受獎,孩子們也被分數的成就感激勵著,喜歡上數學課、寫數學作業、參加數學小測試。幸運的是,遇上對教育有相同理解的同路人——語文搭班高崇珍教導主任,沒有讓我陷入“分數深淵”,她對教育有更高度的理解,注重抓學生閱讀,我們用班費逐年添置書籍給學生閱讀,這是學校的首創,我們也注重培養學生的文體活動,每年學校舉行的“紅五月”藝術節,班級學生都獲好名次。在分數與素質兩手都抓的堅持下,我們班級的小學畢業考創學校最好成績,有6名學生考進重點中學,從未得過優秀的我,學校給予區級優秀班主任。學校想繼續挖掘我的潛力,接著又帶一屆六年級,小學畢業考也有6名學生考進重點中學,這些學生家長都來學校感謝老師,幫助鄉村孩子憑實力考進重點中學,我認同這種責任與擔當。?
? ? ? 2010年去桂林聽課,巧遇黃愛華老師上課并推薦新書《黃愛華與智慧課堂》,2011年網購張文質老師的重要著作《教育是慢的藝術》,一邊閱讀一邊回顧自己的教育教學,對書中的生命化教育理念是認同的,越來越否定自己的某些教育教學方法。第三年,學校領導還想讓我接著再帶一屆六年級,機械刷題講題的教學課堂枯燥、乏味,我累了!果敢拒絕,沒有迷戀分數帶給我的榮譽,把重心轉向參加各種教學技能比賽,也獲得一點名次,分數的榮譽和賽課的成績本該讓我更開心,此時的我卻找不到自己的發展方向,不知教育的路在何方?分數、榮譽、兒童的素質發展,這三者如何兼顧、取舍呢?最痛苦莫過于,在黑暗中被“喚醒”,徘徊、茫然而不得出路,這就是苦悶非我的教育迷茫期。
? ? ? 2013年因聲帶小結手術,競聘鄉鎮小學數學輔導員,因機緣擔任這個職務至今。2014年因家公中風,一地雞毛的生活,追尋教育真諦的腳步慢了。2016年意外懷孕并遇上二寶政策的出臺,出于對女孩的喜愛決心生二寶,期盼有個小公主,在孕期為了胎教,重新收拾讀書心境,重啟閱讀習慣,讀中師的恩師黎瓊峰介紹雅斯貝爾斯的《什么是教育》和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這兩部國外經典教育書籍,為我打開了教育眼界,38歲才發芽,從此,在油鹽醬醋茶的生活中,給“美好教育留了一席之地”!沒有陷入雞毛蒜皮瑣事、八卦新聞神侃中,甚幸!
? ? 閱讀照亮教育,謝云老師的著作《幸福教師五項修煉》《跟禪師學做教師》,做“三明”教師、“教育就是點亮心燈”讓我舍棄了教育中的唯分數論,每次閱讀刀哥的微信公眾號“刀說話”文章,文中,對教育的獨特見解,讓我對身邊教育時時警醒。雖然刀哥的微信公眾號現在是“刀不說話”,但我相信,“刀一定會說話”!
? ? ? 張文質老師的《教育的勇氣》等著作讓我認識到教育是復雜的。從2020年3月開播的“文質說”一直陪伴我成長,張老師提出:教師朋友要自覺的建設生活、建設身體、建設精神生命。從能夠改變的地方改變,2020年5月,我從恐懼開車,不會開電瓶車考取了小車駕照,獲得出行自由,變得更自信了;向著水草豐美的地方生活,在2021年5月,為二寶讀幼兒園,果斷賣掉步梯老商品房,購買學區電梯房,小區周邊有休閑的小廣場、河堤公園,生活環境變了,人也精神了很多。生活的改變,也會帶來教育的改變!
? ? ? 錢理群老師說:在局限中求發展,張文質老師說:教育從能夠變革的地方改變,我豁然開朗,認同了自身的局限性與可發展性,目睹很多孩子被數學孽,我們課題團隊堅持進行“數學微故事教學資源的研究”,提供兒童與數學浪漫相遇的機會,讓小學數學教學、學習是有溫度的、有生命的,讓更多的兒童愛上數學,想與數學做朋友。今年6月,我們的研究獲得賀州市教學成果評定二等獎,因研究時間不足四年以上,我們繼續研究提升!身邊找師傅,心里有偶像,遠方有導師,這就是千里尋我的教育醒悟期!
? ? ? 日本蘋果果農木村先生種蘋果的故事——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這一生,總要尋覓一次自己的教育家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