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想到,80歲那年我一見鐘情

最近在某本雜志上,看到了一個老太太的故事。

她仍在思念年輕時的愛人,同時也還有情欲。“我到現在還需求迫切。”她用女朋友送給她的器具,還在外面撿來一個布做的假人,“像我性欲這么高的老人少,我比較健康。”

我不得不承認,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停了一下,又讀了一遍。

她坦誠了兩件事,一是對于愛情的渴求,一是對于性的需求。她分得很清楚,毫無芥蒂,理智又誠懇。

這個故事讓我恍然發現,我們很少討論老年人的情欲。

人生的片尾曲已經響起,子孫圍繞才是最適宜的畫面。把老人和情欲放在一起讓人感到尷尬、不知所措。

但仔細想想,只是因為人老了,欲望就會隨之行將就木嗎?

錢鐘書的《圍城》里有這樣一句話,“老年人戀愛,就像老房子著火,沒得救了”。

我同事小月的爺爺年輕時,最喜歡的姑娘家庭成分不好,他后來娶了相親認識的、根正苗紅的女人。

結婚后,性情迥異的兩人因工作常年分居,幾乎每次見面都會吵架。

但那個年代的婚姻,結了,就是一輩子的事情。直到爺爺 70 歲那年,奶奶去世,這段磕碰不斷的婚姻才結束。

讓晚輩無法接受的是,不到一年,爺爺就和另一個女人結婚了。這個老太太,就是爺爺年輕時喜歡過的女人。

當時,爺爺的三個孩子強烈反對,甚至不惜以斷絕父子關系來要脅他。

他們罵爺爺不要臉,指責他“老人沒有一個老人樣”。

他們也知道父母吵了一輩子,但依然想維護自己母親的正統地位。

但是小月的爺爺,態度很絕決,他對家人說:“我現在這么大歲數了,我管誰?”

已經錯過了大半輩子,他不愿再錯過最后的日子。他不想把余生的日子,供奉給別人眼里的“老人樣”。

這或許就是錢鐘書所言的“沒得救了”。人到晚年,死亡可能在明天降臨,也許這種情境更能讓人意識到抓住愛情是多么重要。

70 歲了,除了她,他真的誰也不想管了。

其實我覺得同事的爺爺某種程度上挺幸運。

更常見的情況是,有些人,錯過就是一輩子。在不合適的婚姻里被困一輩子,到死都沒有彌補的機會。

畢竟沒有多少愛情是可以重來的。

我看過一個短片,片子里面的老爺爺在老伴去世后,喜歡上另一個老人,但遭到全家人反對。

她的孫女來養老院看他,看著桌上祖母的照片,問:“祖父,難道祖母不好嗎?”

孫女不明白,祖父祖母相愛一輩子,為什么在祖母去世后,祖父還會愛上別人?

老人認真地說:“你的祖母很好。可是她已經去世了。生活就這樣,我們傳宗接代,然后你就死了,就這樣。”

“只是,我也沒想到,八十歲,我一見鐘情。”

外人盡可以把 80 歲的一見鐘情解釋成各種東西:對死亡的恐懼,家人疏離后想找寄托,突然的錯亂……

但我相信這個老人的感受。愛本是一件“主觀”的事,人可以在任何階段、任何時候宣稱自己墜入愛河。18 歲可以,為什么 80 歲不行?

我認識的一個教古琴的李老師,和他現在的妻子梁老師,就是在 60?來歲相愛。

最初是因為他們的孩子談戀愛,才認識的。后來,這對年輕人分手了,老人家卻在一起了。

李老師的前半生很坎坷,他經歷了唐山大地震,包括父母在內的六個親人全部遇難。第一任妻子飽受精神疾病的折磨,早早去世。

可是,在如今李老師慈眉善目的臉上,看得見歲月,卻毫無滄桑。

有人說,是因為他遇見了梁老師。

李老師手把手地教會了梁老師所有的古琴曲子。每次出席不同城市的古琴協會的活動時,梁老師都會陪著李老師,坐在一旁給他當助教。

和梁老師一起后,李老師終于尋找到了他這一生難得的安定。

我的朋友長林告訴我,她和自己的母親,終于接受了“那個人”。

“那個人”,是長林姥姥的小學同學,在長林的姥爺去世之后不久,他和長林的姥姥在一起了。

長林第一次和我提起這個老人時,一臉嫌棄,只稱呼他為“那個人”。

她告訴我,那個人剛開始和姥姥接近時,曾提出性要求。

第一次聽姥姥當面提起這件事,長林首先是臉紅,覺得特別尷尬。然后是生氣,覺得姥姥的形象都被毀了。

在她心里,姥姥就是姥姥,是童年時給自己買好吃的,搖著扇子哄著自己睡覺的姥姥。姥姥和性完全聯系不到一起。

在姥姥和那個人同居后。長林和她的媽媽都不太愿意去姥姥家了。他們覺得這間房子變“臟”了。

可是漸漸地,長林發現,那個人出現后,姥姥明顯變開心了。她不再因害怕而失眠,也不再因無人來訪而失落。

再后來,長林讀到了李銀河探討性權利的一段話:

“我有一個信念:一個合理的社會應當是其中每一個成員都受到最小的壓抑的社會(完全沒有壓抑是不可能的),是其中每一個人都最大限度地獲得快樂和自我實現的社會。”

長林突然意識到,自己過去總嫌父母給她的婚戀自由不夠。而現在自己卻因為姥姥的自由戀愛而疏遠了姥姥。

“沒想到,我也當了一回’壓迫者’。”

“我想,……嗯,性行為,這是她自己的事。看到她現在的樣子,我接受了那個人。”

長林開始稱“那個人”,為王爺爺了。

其實,那句脫口而出的“老人沒有一個老人樣”,是可以理解的。

子女覺得老人應該有老人樣。因為從小,父母總是刻意回避情欲話題。等孩子們長大成人后,很難調轉身份,與老去的父母談愛、談性、談人之大欲。

父母自己也常常被“老人樣”困住。怕自己的不體面連累孩子。

李安的《飲食男女》里頭,喪偶多年的老朱在和三個女兒坦白自己的戀情前,灌了自己好幾杯酒,說了下面的話:

“我有幾句話藏在心里很久了,我之所以不說,不是想隱瞞什么。我只是覺得,不想讓我個人的事情連累了家人,變成一種負擔。”

老朱的想法很東方。他不能不管不顧,他希望自己的選擇得到子女的理解。

子女說出“老人沒有老人樣”,恐怕最傷老人心。

我們打造出一個“老人”的人設,將彼此框住。

我們賦予了“老”這件事太厚重的意義。這里頭有責任、有常理、有理智、有智慧,唯獨沒有對愛情的渴望、對性愛的需求。

很多時候我們有雙重標準:一邊說每個人都有愛的資格,一邊評判著“那個人”。那個人可能是你的父母、長輩。

我們也評判自己。在感情中,我們給他人和自己設立的限制不止“老人樣”。

我們說,他腿瘸了、她眼盲了,怎么會有情和愛。

我們說,我成為了一個單親媽媽,很難再談愛。

我們說,我想成為工作領域的強者,暫時不談愛。

可是,愛情是迷。任何人,在任何年紀、任何時刻、任何情況下,都可能墜入愛河。

悲傷的是,到老才回神發現錯失了那么多愛的機會。更悲傷的是,離死亡越來越近,仍然無法放手去愛。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

這是一種幸運和能力:八十歲那年,還能一見鐘情。

讀后思考:

在愛情中,你曾困在怎樣的自我設限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三妹兒!快點,豬逃跑出來吃菜了。三妹:喲!在哪里,這個死瘟(瘟神)? 三妹快速的沖了出去,發現豬正在吃自己種的蓮花...
    烜荷公子閱讀 906評論 5 7
  • “ 隨著小說獲獎的激動逐日暗淡,我開始相信,至少有一點我是想錯了:我用紙筆在報刊上碰撞開的一條路,并不就是母...
    蘑古力_66閱讀 3,702評論 2 5
  • 前些日子寫了這篇《來,我們一起談談無意義》談米蘭昆德拉的新作《慶祝無意義》,順帶說了一下自己對昆德拉作品形式上的一...
    c5de959d631b閱讀 374評論 3 3
  • 各位明道中人,新年快樂! 從2012年公測開始,從一個先鋒的企業社交網絡到愈發成熟的企業協作平臺,最早期的明道用戶...
    philren閱讀 3,990評論 3 6
  • write 功能描述:給用戶發送信息,以Ctrl+D保存結束指令所在路徑:/usr/bin/write執行權限:所...
    陳智濤閱讀 230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