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原點媽媽
公眾號 | 原點媽媽(yuandianmama)
- 1 -
把自己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做比較,是家長常做的事。
在一期《少年說》中,有個女孩問媽媽:你能不能別總是拿我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為什么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
媽媽的回答是:我不斷地打擊你,是因為你的性格容易飄。
這個說辭讓孩子無言以對,一時語塞。
這位媽媽說的別人家的孩子,正是這位孩子的閨蜜。
閨蜜是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甚至還是全聯盟第一。
在這位媽媽眼里小閨蜜是完美的,甚至納悶:為什么這么優秀的孩子會和自己的孩子交朋友。
再看這位小閨蜜,已經那么優秀了,仍然被自己的媽媽比較,比較的對象竟然是一開始吐槽媽媽的那個女孩。
看,不管孩子多么優秀,家長也只能看到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別人家孩子的優點,而對自己孩子的優點卻選擇性看不見。
在這期節目之后,網上出現了很多反對家長對孩子進行比較的聲音。
但是,完全不去比較真的是正確的嗎?
- 2 -
最近我在讀臺灣作家劉墉的一本書《創造自己》,看過以后,對“比較”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劉墉是臺灣的著名作家,兒子畢業于哈佛大學,女兒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可以說兩個孩子都是高材生。
劉墉把很多教育理念都寫成了書,而這本《創造自己》,則是劉墉給兒子書信合集的三部曲之一。
在劉墉給兒子劉軒的一封信中,他就提到了關于“比較”的問題。
劉墉說:比,才有進步!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像周瑜也是屢次受挫于諸葛亮后感慨:既生瑜,何生亮。
但是,不比較,又怎么進步?
不要認為不去跟別人比,就能減少面對敵人的機會,也就能比較快樂;因為你不去比,別人卻要來跟你比,這個世界也總是把大家放在一起比。—劉墉
如果你是運動員,那能不去和別人比嗎?大家爭的就是那個名次。你不想參與比較,就無法知道自己在這個領域的水平。
足球巨星c羅和梅西經常被拿來比較,生在同一時代的兩大球王,每年都會去爭奪足球獎項中影響力最高的金球獎。為了能夠成為世界第一,二人互相暗自較勁,拼命訓練,此消彼長,共同締造足壇神話。
- 3 -
比較是我們作為家長無法避免的,哪怕我們嘴上不說,心里也要暗暗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一番。但是單純的比較是不正確的,否則我們會越比較越焦慮。
所以,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如何去比。這里給大家幾點建議參考。
(1)不要把“比較”妖魔化
面對“比較”,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
比,不是狹隘地排斥別人,而是積極地參與;是認知別人,肯定自己;是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劉墉
比,確實不是很愉快的經驗。那不愉快,是因為打破了自己編織的“滿足的夢”,也可以說是使自己面對了現實。有什么事情比你面對敵人,當面交手,來得更真實呢?—劉墉
我們如果每天只滿足于自己的現狀,閉目塞聽,不愿了解別人的成績,不愿看到和他人的差距,那又如何進步呢?
雖然這個過程讓人很不舒服,但是我們必須承認,成長的過程就是不讓人舒服!
當我們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會發現其實“比較”充滿著我們的生活:
運動會上我們需要比出名次;
高考時按照分數高低來進行錄取;
工作時還有績效的考核……
“比較”在這個社會上天然存在,我們無法避免。我們需要做的是學會接受它,學會和它友好地相處。
(2)要綜合比較孩子的各項能力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總是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去和別人的長處去比。
如果總是這樣比,孩子將永遠處于失敗者的位置。當孩子接收到的永遠是“自己不行”的信號時,那自尊心必然受到打擊,久而久之可能會自暴自棄:
“反正我在這方面也不行,怎么努力都追趕不上他,那我還不如不努力了。”
但孩子真的是一無是處嗎?并不是的,我們要有發現孩子優點的眼睛,并對孩子進行一個綜合全面的評估。
他可能在記憶力上不是特別突出,但邏輯思維強;
他可能沒有什么運動細胞,但是樂感非常好……
就像優秀的球員,一個好的前鋒可能不太擅長守門,所以各個球員才有各自需要負責的位置。
現在在各個足球俱樂部里,會給每個球員繪制一幅雷達圖。綜合評估一個球員的各項能力。
其實我們家長也可以給孩子繪制一份雷達圖,對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進行一個多維度分析,比如動手能力、閱讀能力、專注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交往能力、運動能力、音樂能力等等,按照這些能力劃分維度,科學客觀地評價孩子。
通過這樣的多角度分析判斷,我們可以找到孩子的長板和短板,然后再去和別的孩子進行綜合比較:
面對短板:孩子在這一領域和“高手孩子”之間的差距有多少?“高手孩子”有什么樣好的方法?如果想獲得一定成績,需要制定怎樣的計劃?
面對長板:為什么我的孩子在這方面比較優異?采用的方法是否可以運用到短板上?是否需要再深度培養這個長板?
這樣進行多維度分析比較,才是比較的正確打開方式。這樣比較,我們才不會在盲目比較中失去對孩子中肯客觀的判斷。
(3)發現孩子獨一無二的閃光點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特長,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在特定的領域有所建樹。
正如蔣勛講解紅樓夢時說道:
對于每一個生命來說,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特色,找到自己一個別人無法取代的長處。現在這個時代要求的不是全才,而是專才。
過去有個木桶理論,說制約一個木桶裝水量的是木桶里最短的那條木板,所以也叫短板效應。
很多家長就是擔心孩子有短板,不能全面發展,所以拼命讓孩子鍛煉這個短板,生怕有一項技不如人。
可是,現在這種思想已經不足以解釋現在的人才了,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短的木板,而是取決于最長的木板長度,因為只需把木桶傾斜即可。
這是新木桶理論,這個理論更重視最長木板的長度和木桶的傾斜角度。
比如歌手李健,他畢業于清華大學的電子工程學院,同學們可以輕輕松松考到97.98分,可他總是需要非常努力才能勉強及格。但是他只要參加唱歌比賽就得第一,于是和另外二人成立了水木年華組合,后來單飛成為音樂詩人。
如果他當初為了趕超同學而一味地專注于學業課程,從而放棄唱歌這個特長,那今天只能是多一個普通的清華畢業生,而樂壇則少了一個優秀的音樂人。
如果孩子能有這樣一項特長優勢加持,那我們還懼怕比較嗎?
(4)跨界發展新技能
那么,我們要一味地發展長板嗎?答案是不。
因為當長板發展到一定長度后,再想增加其長度的話,已經非常難了,或者可以說是效率會非常低。
這時,我們要發展的是離長板最近的那塊木板的長度,這樣才能再度增加木桶的盛水量。
這就是跨界能力。這個“界”不可以隨意選擇,后發展的木板一定要對長板有所幫助,幾項能力相輔相成,才能夠發揮最大的效果。
比如,想成為優秀的籃球運動員,那么不僅僅需要提高自己的投籃命中率,還要提高自己的短跑能力。
想要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主持人,那么在訓練自己嗓音的同時,還要有點文采和幽默感,最好還能有一定的外語能力。
也就是說,當孩子已經有一項特長后,再選擇另一項技能進行學習時,不可盲目攀比,看別人家孩子學了跆拳道,那我們也學,看別人報了英語班,那我們也報名。
而是要有所甄別選擇,在孩子已有特長的基礎上,選擇一個可以輔助這個特長的項目。這樣,孩子才能更有可能脫穎而出。
- 4 -
家長如果過分放養孩子,讓孩子在幼年時只會玩樂,那么等孩子長大了,家長可能會遭到孩子的埋怨:當初為什么不逼我一下。
可是,作為家長也不能要求孩子掌握所有技能,樣樣爭第一,甚至把孩子當成炫耀的工具,這樣只能是把自己的焦慮帶給孩子。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科學全面客觀地看待孩子各方面能力,將孩子們的長、短板進行多維度的比較。“比較”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比較”發現問題,讓孩子進步成長,變得更好。這才是“比較”的真諦。
文 | 原點媽媽
公眾號 | 原點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