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蟬聲雨一般浸滿一整個夏天。
夏天是炎熱的,也是火熱的。植物茂密生長,昆蟲、鳥兒盡情的享受大自然的饋贈,孩子們更不閑著,穿梭在林間、河溝,田野、樹蔭,好像烈日是他們的養料,越熱,他們越是跑的歡實。
身穿黃色、紅色、白色背心的我們,一人一把彈弓,又爬上了二層樓頂的平臺。二層樓是家屬院里最高的建筑,當時用作后勤的辦公樓,緊挨著禮堂(食堂)。
樓頂貼著一層厚厚的油毛氈加瀝青,上面再撒上細細的碎石,踩上去沙沙作響。平臺四周是一圈半人高的護墻,我們當時從上面向下看時只能露出個小腦袋。
樓四周的大樹都已高過了平臺,有的已超出平臺好幾米。我們貓著腰,悄悄的接近每棵大樹,握緊手里的彈弓,目標是樹上的麻雀和蟬。
從平臺上看樹上的蟬近在咫尺。雄蟬喝足了樹汁,張開透明的翼,翹起渾圓的屁股,唱著嘹亮的情歌,唱到高興處,還從尾部射出一串串水珠,在烈日下分外的閃亮、耀眼。每只雄蟬的旁邊都會有三兩只雌的。
金色的陽光、碧綠的枝葉、樹上的鳴蟬,那時是我百看不厭的優美畫面。
這個時候,我們就一人負責一只,手起處,彈丸飛出,嗖 嗖嗖!幾乎同時命中目標,蟬應聲墜落。它們都成了家里養的雞的小點心。
那時并沒有憐憫之心,只是覺得好玩,還暗自贊嘆自己的高超技能。大人也說禪是害蟲,專吸樹木的汁液,所以覺得自己像個小功臣。
彈丸是我們自制的,將粘土和成泥,揉成一個個比玻璃彈珠略小的泥丸,晾干后就可以用了,而且泥丸打在樹枝上便會粉碎,不至于傷到人。
我們都是神彈手,在地上打樹上的蟬也是百發百中,麻雀遇上我們也難逃厄運。
02
那時候麻雀并不多,可能是打的人太多,據說當時麻雀被歸為四害之一。
我們玩彈弓都是選擇大人午休的時間,因為被大人按在床上睡午覺也睡不著,等大人睡了,我們就一個個溜出來。中午也是一天里比較安靜的時候,沒有其他人的干擾。但是,中午又是太陽最毒的,我們一個個曝曬在太陽下,腦門兒像流油的鵝卵石,那時候也沒有防曬霜,肩膀曬得一層層的脫皮,回家都少不了挨父母的臭罵。
雖然如此,我們仍然樂此不疲,也從來不知道什么叫熱。
03
晚上,小伙伴們聚在我家門前納涼,一邊談論著蟬是從哪里來的。
突然,一個人喊了起來,說不知道什么東西爬在了他的腳上,我連忙進屋拿來手電筒,光柱下,一個泥牛一樣的小東西在緩緩爬行。大人說那就是蟬的幼蟲,俗稱知了牛。
看到知了牛,我們興奮異常,各自拿了手電迅速的開始了搜尋。
知了牛行動緩慢,可比用彈弓打輕松多了,一棵粗大的樹干上有時有兩三只。從此,每晚家屬院內的樹都會被我們搜尋一遍又一遍,一棵都不會落下。收獲多的時候,一個人能捉到幾十只呢。
后來我擔心知了要被我們捉光了,可是整個夏天的蟬聲并沒有絲毫的減弱。
捉知了牛我們還掌握了一個小技巧,就是下過雨后尋找地面的小孔洞,用細樹枝輕輕的一挑,如果小孔破掉,變成大洞,下面一定有一只知了牛,有時白天也能捉上幾只。
04
有人用鹽水將知了牛泡了,第二天用油炸了吃,我也吃過,很香的(罪過罪過!)。
因為對蟬的蛻變過程產生了興趣,想一探究竟,于是拿了一只放在紗窗上。
它慢慢的向上爬,爬到一定高度就停了下來,然后是一段靜靜的等待。不知什么時候,它的頭部變大了,仔細看時才發現頭部縱向裂了一道縫,蟬正慢慢的向外掙。
身體的大部分掙脫出來后,突然,它一個倒掛金鐘,頭朝下整個身體倒掛在殼子上,只有尾部還留在里面,我真害怕它掉出來。
剛鉆出來的蟬軟玉一般,像初生的嬰兒新鮮柔軟,翅膀還皺皺的蜷曲著,頭部已完全是蟬的模樣了。
再往后,蟬秀出了它的絕活,一個仰臥起坐加引體向上,將腿緊緊的抓牢空殼頭部,然后艱難的把尾部拔出來。我目不轉睛的看著,生怕遺漏了環節。
好像蟬脫殼時,開始和結尾很重要,中間環節輕松而瀟灑。
整個蟬出殼以后,翅膀開始越來越大,直到完全伸展開來。一陣微風吹來,新蟬微微動了動,乳白色的翅開始變透明,這時,通體乳白的蟬如同出浴的仙女,潔凈而美麗。
一覺醒來,發現透明的蟬蛻還緊緊的勾在紗窗上,蟬靜靜的呆在蟬蛻的一邊,已經通體黑色。
05
蟬是個頭較大的昆蟲,仔細觀看,發現蟬的頭部有著對稱的漂亮的花紋,好像別具匠心的人精心刻畫出來的一般,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從此我對蟬生出了愛憐之心,再也沒有殺過蟬了。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蘇軾的這首碧桃春?初夏,將蟬點入了夏日景象,動靜相宜,美不勝收。蟬是大千世界的一分子,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自古入詩入畫的蟬,與我們有著不解之緣。幾年的暗無天日,換來幾天的登枝高歌,短暫的蟬生一如短暫的人生,仿若啟迪著我們珍惜當下。
新雨后的小院,蟬鳴再次替代了雨聲,那是夏日里不可缺少的音符。萬物生長,珍惜一花一木,珍愛生命。
沒有蟬聲的夏該多么的寂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