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但今天不行》:今天的你,快樂嗎?
文/漫隨
近日,某大廠取消大小周后首次發薪一事,沖上熱搜。因為全體員工普遍降薪20%。結果一出,喜憂參半。
有人為下班自由而歡呼,但更多的人,因為薪資驟降而傷懷。比起加班,降薪帶來的心理落差和失去感更讓人難以接受。
從前,我們盼著不加班,卻在“996福報”論下,拼命內卷。時間不再屬于自己,生活里的不開心,滿得要溢出來。
現在,面對不加班就降薪的選項,我們還是不快樂。因為這意味著剛好還房貸、車貸、維持生活必需的錢,不夠了。
太難了。快樂,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變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為了生存,我們做著不喜歡的事,說著不想說的話,見著不想見的人。
無奈,疲倦,喪氣,撲面而來。然而不能退縮。如何面對這些低潮時刻,成了生活的必修課。
德國作家科爾杜拉·努斯鮑姆在《謝謝,但今天不行》一書中,用66個自我療愈的生活哲理,助我們直面困境,重拾快樂。
看完這本書,你會發現,陽光還是熱烈,水波依舊溫柔。那些生命里的美好,從未離開。
1.突破思維限制
有時候,讓我們不快樂的元兇,正是自己。那些隱藏在潛意識里的刻板印象和長期養成的定勢思維,左右著我們的行為和選擇。
(1)不必緊跟潮流
數字化時代,一切飛速發展。新舊交替像川劇變臉,令人驚嘆。誰掌握了最前沿的技術和信息,誰就擁有了財富密碼。
為了不掉隊,我們每一天,都在和時間賽跑。為了不落伍,別人會的,我們也要去學。
面對新的生產和生活模式,我們一面彷徨,一面焦慮。到底是追求薪酬福利,還是自我價值?注重工作樂趣還是地位象征?內卷還是躺平?
在不斷的追問中,大眾的選擇,逐漸成了我們的選擇。拼不過父母,就拼命雞自己。
但這樣,多累啊。一味求同,而忽略自己,使我們終將失去另一半的自己,在身與心的撕扯中,疲憊不堪。
其實,我們應該了解當前的形勢,但不必總是和別人一樣。對那些讓自己感到抵觸的事和社交中所謂的必須的事,勇敢地說“不”。
然后傾聽內心的聲音:我想做什么?適合什么?能在哪些方面創造價值?從而抵達真正的彼岸。
(2)不必一味堅持
我們是由身體和心靈構成的整體。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一方有難,另一方也會崩潰。
有的人,平時工作狂,精力滿滿。一到放假就臥床不起,哪哪都疼。研究人員將這種假期不適稱為“壓力后癥狀”或“休閑病”。
通常出現在一些壓力較大、責任感較強的人身上,因為他們在“懶惰”時會感到內疚。故而閑暇時,他們的患病率是無壓力人群患病率的4倍。
似乎很令人吃驚。因為壓力會使身體產生皮質醇,從而抑制機體對細菌或疾病的反應,讓我們看似健康。
一旦放松下來,皮質醇含量就會降低,導致免疫力下降,病菌入侵,然后我們就會生病。
所以,學會“定期暫停”,忽略“一定要堅持下去”的口號,給身體休整和調節的時間,保持機體的穩定和內心的平和,我們才能大步向前。
(3)不要總是設限
如今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生活的不定性、復雜性,令人抓狂。而一個固定的目標,更像緊箍咒,稍有不慎,生死不能。
杜克大學的凱西·戴維森發現,有65%的小學生,今后將從事目前還沒有的工作。這說明,保持目標的靈活性更為重要。
我們需要確定一個大方向,然后不斷地修正、變化和調整,才能很好地實現人生目標。
另外,大多數人更喜歡做夢,而不是實干。目標一旦定下,就會失去吸引力,因為我們根本不會按照計劃執行。
再者,相比于遙不可及的目標,我們更喜歡觸手可及的眼前。設下限,而不是上限,我們才會日進一步,更上一層。
2.重塑自我觀念
認知決定選擇,選擇組成人生。當一切都在變化時,思維也要與時俱進。不要讓那些固化的,或者大多數人都認同的觀點,束縛自己。
(1)不必總是熱愛工作
我們必須熱愛自己的工作嗎?并不。
熱愛若彩虹,可遇不可求。工作,無非是以自己創造的商業價值,換取生存所需的勞動報酬。
沒有最理想的工作,只有最適合的工作。我們應該找到與自我發展相符的職業,持續深耕,完成原始資本的積累,然后創造新的可能。
不要覺得選擇某種職業完全是生存所迫,是對理想的背叛。工作舒適和追求熱愛,并不沖突。
同時,我們要明白,即使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也都包含一些無聊的事情。任何工作,只要我們熱情對待,它就是值得的。
(2)停止尋找人生意義
你還在追問人生的意義嗎?
追問,又能解決什么問題呢?格言家霍斯特·布魯德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在于擺脫某些無意義的時刻。
只追問,不實踐,就是最大的無意義。當我們在質疑自己的行為是否有意義時,我們已經失去了更多的驗證機會。
發揮所長,創造價值,與人分享,并堅持下來。如此過個十年八年,人生的意義自然會顯露出來。
當我們從追問意義轉變為找到意義時,我們就不再迷茫,不再幻想,而是腳踏實地,見證未來。
(3)不要害怕面對失敗
從未失敗過的人,必然庸碌一生。因為他們從不嘗試,又談何失敗。失敗,是成功者的功勛。失敗越多,證明離成功越近。
我們常常用成功或失敗來衡量自己的行為結果。但事情成功與否并不完全取決于自己,還包括很多不可控的外界因素。
一味地將失敗歸結于自己,只會影響我們再次嘗試的勇氣和信心,長此以往,更會影響我們的目標和發展。
換個角度,當我們勇敢去做某事時,即使失敗,我們也能從中學習到很多經驗,提高下一次乃至今后成功的可能性。
所以,把“失敗”換成“獲得經驗”,我們不但會積極面對失敗,還會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走向成功。
3.開啟快樂人生
很多人覺得,長大的代價里,有一條是失去快樂。但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做個快樂的大人。
(1)真正擁有自我
你真的擁有自我意識嗎?
我們的意識,會受到文化、地域、環境和教育的影響。所有我們看到的、體驗到的、接收到的信息,都在塑造我們對事物的觀念。
不讀書,三觀由周圍人來決定;盡信書,思維由著作者來決定。不管選擇什么,我們的潛意識,都會受到外界的影響。
我們崇拜成功人士。成功學紅極一時,但成功者寥寥無幾。因為我們只是對其外部行為進行了表層模仿,簡稱“貨物崇拜”。
這個詞在管理學中,被用來描述一種形式上正確但毫無意義的工作方式。我們認同那些所謂的成功理念,卻遺忘了真正的獨立。
我們因他人而改變。研究表明,當我們被注視時,會不由自主地表現出最好的一面。
比如,只有自己一個人過馬路,我們可能會闖紅燈,但如果同時有很多人,我們會遵守交規。
受到關注的人行為會有所不同,這種現象被稱為“霍桑效應”。我們會因他人注視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同樣,當我們想要離開熟悉的環境,做出改變時,也會受到周圍人有意或無意的阻撓。
就像困在籠子里的螃蟹會拉回其他想要爬出去的螃蟹,這就是有名的“蟹籠效應”。我們可能會被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的選擇。
所以,清楚自己的使命,找到正確的賽道,擺脫固化的思維,明辨他人的影響,我們才能真正擁有自我意識,成為一個完整而獨立的人。
(2)真正付諸行動
你確定你想要做某件事嗎?
如果你確定要將大部分的時間、金錢和精力投入到某件事中,并能夠承受失敗帶來的后果,建議馬上行動。
雖然我們常常說,只要你想,就可以做到任何事。但想和做,相差萬里。想得越久,就越猶豫,甚至可能不了了之。
況且,我們習慣于說“是的,但是”。一個小小的“但是”,葬送了多少偉大的想法。它能夠破壞任何變化、行動和創造力。
“但是”表示猶豫,猶豫源于恐懼。我們需要直面并解決這些恐懼,將“是的,但是”轉變為“是的,沒錯”。這樣,行動的可能性會提高很多。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意識到自己能改變什么或不能改變什么,以及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什么來促進成功。
比如,你想寫一本暢銷書。開始寫,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但能否暢銷,取決于你的閱歷、作品的質量和讀者的喜好。所以,竭力創作優質作品,把握能改變的要素,就會加大成功的砝碼。
(3)真正成為大人
有的人身體長大了,心理卻停留在兒童時期。他們既害怕做出錯誤決定,又不能站出來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形如“巨嬰”,不算是真正的大人。
如埃里希·凱斯特納所說:只有那些長大后仍保持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成人。我們既要保持對生活的渴望和好奇的天性,也要敢于承擔責任,做自己人生的設計師。
成為真正的大人,需要做到三點:一是對自己和自己的行為全部負責;二是能夠自己做決定;三是保持經濟獨立。
我們的未來,很可能取決于我們想要看到的東西或正在尋找的東西。因為,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
當我們想成為真正的大人時,我們就會向著這個方向努力。最終,我們的期待,會改變我們的路徑。想做快樂的自己,我們就能成為快樂的大人。
我們生活在一個很嘈雜的時代,難以擁有片刻的安寧。日常噪音掩蓋了我們內心的渴望和感受,我們習慣各種聲色的伴奏,卻害怕面對沉默。
因為沉默,潛藏著巨大的能量。在沉默中,我們才有可能一次一次走近內心。
給自己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隔絕外界的雜音,認真傾聽自己。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是什么讓自己開心或不開心。
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看見自己,才能找回屬于自己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