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留將軍(留異)狼顧于一隅,不斷挫敗,聲勢和實力都直線下降,膽魄衰落,士氣沮喪。其將帥首鼠兩端,唯利是視,他怎么能披堅執銳,長驅深入,系馬埋輪,奮不顧命,身先士卒呢!這是其六。(系馬埋輪,引用《孫子兵法》,方馬埋輪,把馬拴起來,把車輪埋在地下,以示絕不后退逃跑,讓大家死戰。)
“將軍之強大,比侯景如何?將軍之兵力,比王琳如何?武皇(陳霸先)滅侯景于前,今上(陳蒨)摧王琳于后,此乃天時,不是人力。況且兵革之后,人民都厭倦戰亂,誰能棄墳墓,捐妻子,出萬死不顧之計,跟從將軍于白刃之間呢!這是其七。
“歷觀前古,公孫述(參見公元36年記載)、隗囂(參見公元33年記載),相繼傾覆;駱馀善(參見公元前111年記載)、衛右渠(參見公元前108年記載),危亡繼及。天命可畏,山川之險難以仗恃。何況將軍欲以數郡之地以抵擋天下之兵,以諸候之資抗拒天子之命,強弱逆順,怎能相提并論!這是其八。
“況且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愛其親,豈能及物!留將軍身受朝廷封爵,兒子又娶了公主,猶且拋棄而不顧,背明君而孤立,危亡之日,豈能與您同憂共患,不背叛您呢!一旦戰事膠著,士卒疲累,力量不繼,懼怕誅殺,又貪圖反正立功之利,必定發生晉陽圍城,韓魏倒戈之謀(參見公元前403年記載),井陘之戰,張耳要斬陳馀之變(參見公元前204年記載)。這是其九。
“官軍萬里遠斗,鋒不可當。將軍在本土作戰,士兵們多瞻前顧后(出自孫子兵法,深入敵境作戰的,沒有退路,一心死戰;而在本土作戰的,士兵因為離家近,戰斗意志不堅定,容易逃跑回家);眾寡不敵,將帥不睦。將軍師出無名,也沒有取勝會,在這種形勢下反抗朝廷,看不見有什么勝算。這是其十。
“為將軍考慮,不如絕親于留氏。派兒子入京做人質,放下武器,一切遵從皇帝詔旨。如今親王尚少,皇子們也都還年幼,凡是皇室宗親,都蒙受寵愛(陳帝陳蒨將陳寶應家族收入皇室家譜)。何況以將軍之地,將軍之才,將軍之名,將軍之勢,而克己復禮,稱籓順服,北面稱臣,功業難道會比劉澤差嗎(劉澤是劉邦遠親,事見公元前181年記載)!我寄望于將軍能感恩懷服,不覺口出狂言,如果將軍要對我加以斧鉞之誅,我也心甘情愿。”
陳寶應覽信大怒。有人對陳寶應說:“虞公病勢漸重,說胡話了?!标悓殤派晕⑨寫?,也因為虞寄民望很高,所以優待寬容他。
3、
北周梁躁公侯莫陳崇跟從北周主宇文邕前往原州。宇文邕突然連夜回長安,大家覺得奇怪,侯莫陳崇對所親近的人說:“我之前聽法師說,晉公(宇文護)今年不利,皇帝突然夜還,不過是晉公死了吧?!庇腥私野l了他的話。正月二十日,宇文邕召集諸公爵于大德殿,當面斥責侯莫陳崇,侯莫陳崇惶恐謝罪。當晚,宇文護遣使將兵到侯莫陳崇第,逼令他自殺,按正常死亡的禮儀安葬。
華杉曰:
侯莫陳崇說這種話,是一種虛榮,顯示別人不知道的,我知道。一來他這么想的,二來如果一旦說中,又能得到更大虛榮,所以他忍不住要說出來。但是,這話刺激性很大,聽到的人,也忍不住要說給其他人聽,這就被揭發了。是直接聽到的人揭發的,還是間接聽到的人揭發的,資治通鑒沒有寫。總之,你有絕對信任的人,而你絕對信任的人又有他絕對信任的人,而且因為他只是轉述你的話,危險性沒有你那么高,他的謹慎意識會比你更弱。這就很容易出事。所以,不該說的話,對任何人都不要說,而且想都不要想。
至于宇文護,威權直逼主上,本該戒慎恐懼,克己復禮,卻為這樣一句話,逼功臣自殺,也是在給自己積累禍根罷了。
4、
正月,陳國朝廷任命高州刺史黃法qu為南徐州刺史,臨川太守周敷為南豫州刺史。
5、
北周主宇文邕命司憲大夫拓跋迪制定《大律》二十五篇(原文為十五篇,根據柏楊考證修改)。二月六日,頒布施行。
其刑罰種類及等級:一是杖刑,從十五棍到五十棍;二是鞭刑,從六十鞭到一百鞭;三是徒刑,從一年到五年;四是流刑,流放二千五百里到四千五百里;五是死刑,罄(吊死)、絞(勒死)、斬(斬首)、梟(斬首后人頭懸掛高處示眾)、裂(車裂);一共二十五等。
6、
二月十六日,陳國任命司空、南徐州刺史侯安都為江州刺史。
7、
二月二十七日,北周主宇文邕下詔:“大冢宰晉國公(宇文護),論親屬關系是朕的堂兄,論職務是朕的首輔,從今天開始,無論詔書、文誥及百司文書,都不得直接寫晉國公的名字?!庇钗淖o上表,堅決推辭。
8、
三月一日,日食。
9、
北齊朝廷下詔,命司空斛律光督步騎兵二萬,修筑勛常城于軹關;仍筑長城二百里,設置十二個戍防據點。
10、
三月二十二日,北齊任命兼尚書右仆射趙彥深為左仆射。
11、
夏,四月二日,北周任命柱國達奚武為太保。
12、
北周主宇文邕將要視察學堂,以太傅燕國公于謹為三老。于謹上表,堅決推辭,宇文邕不許,仍賜給他延年手杖。
十月二十五日,宇文邕到太學。于謹入門,宇文邕迎拜于大門和屏風之間,于謹答拜。有司設三老席于中楹,面朝南方。太師宇文護登上臺階,擺設幾案。于謹登上座席,南面憑幾而坐。大司馬豆盧寧登上臺階,把于謹的木屐擺正。皇帝宇文邕登上臺階,站立在畫著斧頭的屏風之前,面朝西方。有司進上飯菜,皇帝宇文邕跪坐遞上醬碟,又親自為于謹切肉。于謹吃完,宇文邕親自跪起(跪坐著挺身)遞上漱口酒。有司撤下飯菜,宇文邕面朝北方,向于謹請教。于謹起身,站立在座席后,回答說:“木材經過墨繩劃線,才能鋸直;君王能接受臣下進諫,才能圣明。明王虛心納諫以知政事得失,天下才能安定?!庇终f:“去食去兵,信不可去;愿陛下守信勿失?!庇终f:“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則為善者每天能得到擢升,為惡者每天會得到制止?!庇终f:“言行,是立身之基,愿陛下三思而后言,九慮而行,不要有過錯。天子之過,如日月之食,人莫不知,愿陛下謹慎。”皇帝宇文邕再拜接受其言,于謹答拜。禮成而出。
華杉曰:
這是三代之禮,視學、養老、乞言,北周崇尚復古周朝,所以宇文邕舉行這樣的典禮,有點“用師者王”的意思。
于謹的話,多出自《論語》,先講“去食去兵,信不可去”: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p>
子貢問政,問老師,治理國家的關鍵是什么。
孔子回答說,關鍵就三條:足食,足兵,對人民講信義。
子貢接著問,如果遇到危機,這三條不能都做到,先放棄哪一條呢?
老師說,去掉兵。
子貢再追問,如果危機更大,剩下兩條也不能都做到,再放棄哪一條呢?
老師說,去掉食。唯有信義,寧死不可放棄。
足食,是加強糧食儲備;足兵,是加強戰備;足食足兵,就是備戰備荒。如果出現危機,先去兵,周朝就有“兇歲去兵”之禮,因為軍隊消耗而不生產糧食。去兵而有食有信,與人民固守,也不怕敵人打進來。但是,遇上大荒年,去掉軍備,還是度不過去,怎么辦,去掉官府的糧食儲備,全部賑濟給災民。手里兵沒了,糧也沒了,我的政權靠什么啊?孔子說,不怕,民無信不立,只要還有信義在,就能眾志成城,保家衛國!
所以,什么都可以沒有,唯獨不能沒有信義。除了信義,我們一無所有!
第二條,“天子之過,如日月之食”,也出自《論語》,不過不是孔子說的: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貢說,君子的過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樣,他犯錯的時候,所有人都看見了。他改正錯誤的時候,所有人都仰望著。
這話兩層意思,一是你不要以為你犯錯沒有人知道,因為你高高在上,一舉一動大家都看著;二是錯了也不要緊,只要你改正,還是萬眾仰望。
都是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