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jié),午后的陽光暖暖的照入窗臺,印入心簾。
時間一晃,2017年的年尾的警鐘在耳畔響起。時間如白駒轉(zhuǎn)逝,歲月如白菊一般恬淡。默然心間,這一年,令自己難忘的往事卻一時不曾想起。
三毛說:簡單、平淡,做到平淡真不簡單。”
年少時光,我們曾憧憬、曾渴望、也曾殷切期盼自己的后現(xiàn)代生活,伴隨時光年輪,歲月磨滅了我們的菱角,也沖垮了我們的斗志,后來的我們,卻想成為一副歲月靜好的模樣。
昨日陪小侄女去拍一周歲紀(jì)念照,那個咿呀咿呀的小丫頭如今可以搖頭晃腦的一步步行走。那個每天吵著我說:姑姑,畫只老虎的小屁孩都快四歲了。”又一年,年年復(fù)今日,她們猶如冬日暖陽大樹下的小苗,正在迎風(fēng)生長,而我們卻在面臨著日漸衰老的同時還要去承擔(dān)幫她們遮風(fēng)擋雨的責(zé)任,一個成年人應(yīng)有的擔(dān)當(dāng)。
冬天的暖陽通過窗臺射入房中,久居屋內(nèi),眼睛會有一陣疼痛。不知從何時起,眼睛的視線越來越模糊;更不知道從何時起,看久了書、電視,眼睛開始有了疼痛的滋味。年少不知健康是何滋味,年老才知健康是求之不得的世間珍品。雖未步入年邁行列,但這些年卻越發(fā)覺得歲月不饒人的生活真諦。
昨日朋友圈好友更新云南大理的圖片,猛然想起2014年曾與瓊姑娘夸下誓言一定要去那地方一睹大自然的美好景色。朱自清先生說:“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誠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后來,我才懂:“有些話我們說了不一定能做到。能做到的事,不輕易許下承諾。能唾手可得的事,那不算承諾。還有一種叫身不由己,有一些事,你無法預(yù)料,有一些人,或許早已不會等待。未了,只是偶然想起,那是曾經(jīng)一個美好的念想,也曾激勵自己為了這個念想而努力的過程。畢竟,再去,景或許還是那份景,但人卻不再是從前心境。
如果一件事你能堅持21天,她便會成為一種習(xí)慣。即時沒有時間鐘的督促,你依然不會忘卻。每天早上,我都會堅持聽《新財迷》、《有書》,喜歡一睜開眼,就能洞悉國內(nèi)外新聞。喜愛一醒來,耳畔能傳來那輕柔的主播聲音。這樣的堅持,會給自己帶來一絲動力,會給自己增添一份睿智。我也曾堅持利用碎片化時間去學(xué)習(xí),然效果甚微。一心真的能二用嗎?或許對于他人能,但對于我而言,卻適得其反,這大概就是對于你雖然讀過很多書,卻依然過不好一生。你看起來忙忙碌碌,實則是在折騰自己,終究石落大海,沒有一絲波紋。
整理床鋪,無意間拾起了落在床角的《青年人的12堂課》,這本書不知不覺放入床邊已有2個月了,幾次好想一鼓作氣,再而三,能把他讀完。然而,最終沒能克制自己的惰性,無疾而終。擺在床頭,是準(zhǔn)備時刻提醒自己,還有未了的事沒有做,但始終無法呼喚自己戰(zhàn)斗的小猛獸。其實,打敗我的不是懶惰,是自己的心。這是一本有點帶有勵志、充滿著帶有雞血的心靈雞湯書籍,有時候,給自己心靈一份小棲息也未嘗不可。讀萬里書,不如行萬里路,經(jīng)驗與經(jīng)歷有時候比書本的某些東西更耐人尋味,觸動心弦。
抬頭一看電腦,發(fā)現(xiàn)我已有二個月沒有更新微信公眾號了,曾幾次坐在書臺前,打開電腦,然,終究放下。寫一篇文章大概需要花費2-3小時,如需細(xì)啄文筆,時間的軌跡還要延長,寫作是一件很需要花費靈感+體力的工作。體力有了,靈感卻不翼而飛了。靈感在,體力卻無法支撐。所以,無需去羨慕別人一份體面的工作,沒有那份工作是不辛苦的人,你只看見別人的光鮮背后,卻無法目睹別人的汗水與付出。
這世間最美好的情愫莫過于:“你在做,有人在看,會有人為你歡呼雀躍、會有人為你鼓掌喝彩、也會有人會欣然前往。。。”抬頭看見大樹的鳥兒媽媽與小鳥的互動,令我心中油然敬佩之情。世間最美好的情感是血緣之情,血濃于水,沒齒難忘。親人如此,愛人亦如此。
許久枯萎的百合花,在陽光的普照下,也頓然有了一絲生機(jī)。冬天是一個寒冷的季節(jié),是一個萬物冬眠的季節(jié),更是一個令人平靜的季節(jié)。初冬的暖陽,在指示著世人不忘初心,歲月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