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某天,資深軟件工程師A要應聘美國IBM總部的經理。他的資歷完全勝任,唯一薄弱的是英語。
在應聘前,A對自己的英語能力感到焦慮。
面試時,盡管跟他競爭的只有一個剛畢業的美國大學生,論資歷,A完全碾壓對方。但是,在用英語交談時,他一直在意自己的英語是否到底,語法也沒有問題,面試官一皺眉他就覺得沒有底氣,說話聲音越來越弱。
最后,他果然沒有得到這個職位。
那么,真的是英語能力阻礙了A嗎?
其實,不盡然。
A的面試時一個自我應驗的過程。
自我應驗,指某人在某事發生前,就有所預期,這份預期影響了他的行動,而這行動又使預期更大概率的成真。
自我應驗有四個步驟:
1.有某種預期(對人,對事)
2.按照預期來行動(不自覺地)
3.預期的事情成真
4.強化了預期
A面試的故事正是如此。
他的自我應驗是:
1 預期自己英語不好,可能無法通過IBM的面試
2 面試時,說英語緊張,表現出不自信。
3 面試失敗
4 強化了自己英語差無法通過IBM的預期
自我應驗完成。
自我應驗不僅僅影響個人對事對人對反應,行動,而且,不斷強化對自我應驗將會形成某人的自我概念,影響人的人格。
知道這個概念,我們可以在為人處事時,盡量產生一個正面的預期,并且盡量按照這個預期行動,由此可能會產生正面的結果,從而重構一個更積極向上的自我概念。
A1
做圖書營銷,工作需要私信給各種意見領袖,比如微博大V,請他們來推薦我們的書。
原本討厭這種工作,感覺一直會被拒絕的。
*(自我預期是,只要有大V不回復我,我就覺得失敗,覺得被拒絕了。然后沒有動力繼續去找下一個大v,覺得大概率會被拒絕的,還試啥。)
有一次聽做電話營銷的朋友說,別想他們拒絕,想他們萬一同意了呢,那不是很高興嗎?
果然,更換預期之后產生了變化。
1 我設定預期~今天微博聯系20個大V,總有一個會同意的。
2 不管發出去的私信有沒有得到回復,今天一定聯系足20個。
3 得到3,4個大V的回復,有的同意,有的提要求,有的還加好友。
4 驗證了在一定的比例下,總會有大V會同意,堅持去試就好了。對方如果沒有答應,那只是刷概率數字還沒有到。對私信大V也沒有這么畏懼了。覺得總能成。
A2
下周去見觀察網主編,一起吃飯,說服他同意給我們辦講座。
1期望他同意來辦講座
2吃飯溝通時,認真傾聽,找到對方愿意來的理由,加深。對方如果有不能馬上辦的理由,記錄,并事后設法排除障礙,比如時間排不出,沒有場地等。如果主編君近期不行,則換其他大V約見。
3期待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