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問一個問題,假如你去見一個比較中意的相親對象,你會帶一個比你好看的閨蜜一起嗎?
“哈哈,傻子才這么做嘞!”
正常情況下,不會有人這樣,如果真的有,就是“對比效應”的反面教材了。
這兩天“紅蘋果”發(fā)布的消息相信全網民都知道了,蘋果公司不管是品牌還是產品,都在世界品牌榜上名列前茅。在蘋果公司成名之前,它的強勁對手可是微軟,蘋果是如何從微軟的市場中搶得市場份額的?
當年,蘋果挑戰(zhàn)微軟時,也運用了“對比效應”。針對微軟,在蘋果推出廣告中,出現(xiàn)了兩種形象——一個是穿著夾克、牛仔褲、非常有個性自然的年輕人,另外一個是穿著西裝皮鞋、看起來刻板、平庸的形象。
這樣的一系列的電視廣告+全渠道傳播策略,使得蘋果的形象逐漸獲得大家的認可,而它的“個性基因”一直到今天依舊被消費者追捧。這里就應用了“對比效應”。
對比效應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你去到服裝店,看中了一件裙子,售價為1000塊,綢面的,同時旁邊有一件雪紡的樣式差不多的裙子,售價2000塊,對比之后,你毫不猶豫的買了前面1000塊的綢面裙子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為了將這件綢面裙子賣掉,商家想了很多種辦法,降價、打折,都不行,最后,只是在旁邊掛了一件顏色、款式相差不大多的雪紡裙,然后把它價格標成兩倍,成功將綢面連衣裙賣掉了。
根據對比效應,在原有選擇的基礎上,引入一個對比的選擇,是比較常見和有效的做法。
新媒礦還找了一個案例——85°C從星巴克的地盤爭奪市場。
星巴克的咖啡是貴族品味的象征,眾多的消費群體,無論是富有人群,中產階級還是社會普通工作者,均將能夠享用星巴克的咖啡看作是一種奢侈和有品位的事情。
而85°C的整體經營理念的是“平價的奢華”。星巴克的一杯咖啡賣34元,同樣一杯咖啡在85°大概是12塊左右。
兩者的價格這么多,價格上明顯星巴克更有檔次對吧。但是許多地方,都能看到85°C和星巴克同在一個街區(qū),兩家店相距不遠。
85°C將其定位為星巴克的直接競爭對手,無形中向消費者傳遞了這樣的一個信息:出現(xiàn)在同樣的地段,85°C和星巴克一樣,均是奢華、品位的生活方式的體現(xiàn),并且性價比更高,對于大部分上班族、習慣喝咖啡提神的人來說,85°C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事實證明,85°C確實做到了。
再回到前面的相親話題,女孩相親時帶“特殊”的閨蜜,可能會幫到你。
假如你很漂亮,閨蜜一般,然后你又希望相親成功,帶上閨蜜或許可以提高你的成功率。假如你跟閨蜜都好看,千萬不要帶,這樣你的漂亮就顯得平庸了。如果你跟閨蜜長得都比較一般,那帶不帶應該有答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