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小姐在自己的公號上發布了她最新收費微課的消息,沒到三個小時就憤怒的將一張截圖扔進了微信群,“我簡直要被這些人氣瘋了...”
她截圖的那些評論是清一色的質問和諷刺:
“哎呦,粉絲多了出息了是不,以前都是免費分享的,現在居然還要收錢...”
“真是利欲熏心人心不古啊,果取關...”
以及“你怎么不鉆到錢眼里去呢,我們每天看你的文章給你捧場,你居然還要收我們錢。"
小U氣的咬牙切齒,“我為了這個微課,在圖書館看了等身高的書,一本一本看完,花錢花時間花心血,我收費怎么了?又沒逼著他們聽。”
而評論中真正戳到她痛點的,還是那句,“你這么愛錢,是有多窮啊...”
她的聲音已經微微帶了哽咽,“我就是窮,不比有些人生下來就含著金湯匙,可是就是因為我窮,才要更努力的掙錢,我沒偷沒搶沒詐騙,靠自己清清白白的努力掙錢,有錯嗎?”
我忽然想起曾經有一位讀者也給我留過這樣的言:“我希望你多談夢想少談錢,不要引導大家都向錢看,萬惡的金錢有什么好鼓吹的?人一有錢就變壞,年輕人可不能這樣。”
我中學的時候曾經有一位同學,那是個安靜的有些靦腆的少年,他成績一般,性格普通,每天都蜷縮在靠墻一排的位置上,低著頭不知在做些什么。課間偶爾被打鬧著的同學碰撞一下,也從不出聲指責,只是抬起頭不滿的看上一眼。
就是這樣的一個少年,初二的時候,他家所在的村子開始拆遷,只一個暑假過后,他搖身一變成為了班里最有錢的人,整日糾集臭氣相投的一些小混混圍繞在自己的身邊。上網,抽煙,在后操場堵截女生調戲。逐漸他不再來上課了,買了一輛特別拉風的山地車,每天放學的時候在學校門口炫技并調戲女同學,和那位白發蒼蒼的教導主任爭吵:
“你別在學校門口騷擾其他同學,到其他地方玩去。”
“老子有錢,你管的著嗎?”他惡狠狠的豎起中指,一只腳腳支住單車,罵出更多不堪入耳的臟話。
我們班的墻上,還貼著初一入學時候的合影。以至于我屢屢在打掃衛生的時候看到那個站在后排的,有些怯懦靦腆的少年時都會有些恍惚。這是同樣的一個人嗎?怎么會是同一個人呢?
直到畢業多年后的一次同學聚會,茶足飯飽之后有人談起他,“聽說這小子被弄牢里去了,故意傷人,這不,所有家底拿出來賠了個精光還把自己搭進去了。”
有人感慨,“他真是有錢之后完全變了個人啊,以前可不是這樣的...”
“他沒有變,他一直就是這樣的,只是你們不知道罷了”,坐在我身邊的女孩苦笑一聲開口。
“我跟他同桌,每天誰碰了他,說了他,招惹了他,他都會拿把人家的名字刻在墻角,每天用腳踩來踩去,變著花樣咒罵人家,老是看一些小黃書,還常常嘴里不干不凈的。還威脅我不許給別人說...”
我們常常感慨金錢讓一個人變得目光短淺,虛偽,自私,奸猾,囂張,陰險。仿佛一進了金錢的染缸,就再無干凈之日。可實際上,金錢從來不能讓人變成某個模樣,除非你本身就是那個模樣。
錢與權是一面自帶放大效果的鏡子,能夠將一個人的優點和缺點都暴露無疑。
我很喜歡吳曉波寫過的一段話:
金錢真正讓人喪失的,無非是他原本就沒有真正擁有的。而金錢讓人擁有的,卻是人并非與生俱來的從容和沉重。金錢可以讓淺薄的人更淺薄,也會讓深刻的人更深刻。金錢可以改變人的一生,同樣,人也可以改變金錢的顏色。
這個社會永遠不乏對金錢的狂熱追求,也不乏錢權到手之后的失態與失控。
世界像是被分成了兩條涇渭分明的河流,愛錢的俗人和不愛錢的清流各執一詞,你說我真惡俗,我說你假清高。你說我拜金,我說你禁欲。雙方為誰更加正確而爭執不下。以至于有些人開始越來越懷念過去----
過去,那個大家一起窮著的日子,那個人人愿意免費加班免費服務,一談到報酬的金錢都避之不及生怕顯得自己不夠高尚的時代。
可是我們總是要成長的。
從對金錢報酬就諱莫如深,覺得侮辱了自己的人格。到盲目的金錢崇拜物質為上。這樣小心翼翼的平衡與試探,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
金錢誠然會讓人失控,它也會讓人得救。問題的源本并不在于財富的多少,而在于擁有財富的那個人,是否能學會駕馭這輛馬車。
只有駕馭不了金錢的人,才會恐懼財富,因為他并不清楚財富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怎樣的沖擊,也不夠自信自己能否抵御的了這樣的沖擊。
只有用拒絕掩蓋不安,用冷漠遮擋渴望。
英國人用三代培養一個貴族,我們一拆就整出一村的百萬富翁。財富來的太突然又太容易,以至于它很容易就能夠煽動一個人窮久了的心,讓他窮奢極欲,極盡一切奢侈才能體驗金錢帶來的快感。
這些人有錢嗎?并不,他們的骨子里仍然是窮人。他們對金錢的態度仍然是既熱愛又恐懼,因為他沒辦法駕馭這個他不懂得的東西。
他們的財富只到口袋,尚未至頭腦。
一個沒有擁有過財富的人會懼怕財富,厭惡財富。那真的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畢竟從遠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在基因里留下這樣的信息----
小心那些未知的東西,它可能會很危險。
我并不是個有錢有勢家庭出生的小孩,可是從上小學開始,母親就會堅持每周給我定額的零花錢,想買東西花光也好,想要存下來也好。那筆錢并不多,卻也足夠一個孩子去買幾樣校園附近各種琳瑯滿目的零食和玩具。
而我在連續一個學期每周都把錢花光光,嘗遍了小賣部里所有的零食,擁有了幾乎所有的小玩具時。我真的就不再喜歡了。我把那些錢攢起來,每個月去逛一次書店。沒有人教育,沒有人訓斥,沒有人引導。那就是一個孩子在體驗之后自己的選擇。
當我長大成人,有時去學校門口接小侄女放學,看到許多孩子眼巴巴的瞅著小賣部里的冷飲,而家長不耐煩的說著“吃那些不好”,便把孩子拉走的時候,都會覺得有點慶幸和心酸。
我曾經親眼看到過一個被父母勒令,“不準買零食”的小孩子,從同學那里借來了五毛錢,買了一包看上去像是三無產品的小零食,津津有味的狼吞虎咽的樣子。
那些孩子從那么小的時候,就已經失去了鍛煉自控的機會,他們的自制只能依靠外界的約束和管教,一旦有機會沖破,反而會去嘗試并且享受失控的樂趣。
他們長大會怎么樣?他們對待金錢的態度又會是什么樣?
我不知道,也不敢想。
曾經在一本書上看過一句話,是有關人對財富最好狀態的描述:
對金錢和物質抱有溫熱的熱愛,不拒絕,不貪圖,懂分配,會珍惜。
而要達到這個狀態,并不能只靠“書上說說”而已,你需要先有錢啊,哪怕不多,只要是屬于自己的,不影響維生的前提下可支配的數額便好。這也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財務自由”的原因----
金錢會給予你更低廉的試錯成本,給你更廣泛的選擇,以及更有保障的自由。
你只有擁有過,才有機會學會使用和駕馭。
你只有給他翅膀,他才能學會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