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期中測評小感
? ? 和往常一樣,每到學期中間都會進行期中質量測評,形式相同,感覺相似,結果大差不差。考了這么多年,不知道大家對于期中質量測評作何感想,或者是否思考過它的意義何在?在過去的時間里我和多數老師一樣,覺得它是慣例,學校要求的,學生該考的,像每天早上打卡簽到一樣,沒有為什么?當我們沒有去思考過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那就真變成了考學生、訓學生、獎學生的一種契機或是形式。可有一天,我們期待著用這樣的方式去做些什么時候就會發現它的不同。
在學習的路上,有感而發,用文字記錄。
? ? 這個學期是我做老師第十年的開始,換言之,我已經經歷過19場正規的期中考試,18場嚴格的期末考試。對于考試的心態就像押寶一樣,考前努力復習,用碾壓的方式把知識點反復訓練,當然為了達成優質的復習效果,方法手段也是花樣百出。對于結果,多數在意料之中,自然也有差強人意,但是擅長“自我安慰”的我總是會給自己找很多的借口,如要求不嚴格、學生粗心、復習大意忽略了某個點等等,我下次用點心就一定沒問題。
? ? 而面對學生也會白臉、黑臉一起上,對于進步的孩子肯定鼓勵,失誤的孩子厲聲訓斥或者語言激勵直到及其信誓旦旦保證努力學習為止,得此我還常常自得于自己擅長做思想工作。一次見效,兩次見效,時間久了就真的失效了。面對著自己帶了六年的孩子考不及格的問題,有一種無能為力的挫敗感,自嘲曰:“劉老師,你自己教了六年的學生考不及格,真的是想找個人推卸責任都找不到啊!”
上述是過往的原貌。
? ? 這次的期中測評,我所的帶班級沒有參與,也給我了跳出考試看考試的機會。一路參與出卷、審卷、觀察復習情況、監考、改卷、評卷、數據分析等一系列的連鎖動作,讓我有了“一片白云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的開朗感,也有了“數之所在,理不可奪也”真實感,更有“對癥下藥是良方”有效感。綜述而言,這樣感覺像是吃了那么多年的泡面,明知對身體不好,卻還裝作沒事一樣。最可怕地方是明明覺得不太好,卻沒通過自我的躍遷與提升積極地改善。
? “一片白云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考試的結果就像那片白云,擋住了我們所有的視線,讓我們忘記了如何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與老師交流,常常會聽到了大家說:我們班的某某,簡直了,根本是油鹽不進,各種方法嘗遍了,我已經無能為力了。無能為力的時候人的意志力最薄弱,看到大家就這樣狀態,除了互相安慰,似乎也沒更好的辦法了,可孩子還要繼續教,課還要繼續上,所以我們只能選擇改變和突破。突破第一步就去穿透白云找到谷口。包督學不止一次講到:孩子天生是愛學習,這就是谷口,我們要堅信這一點,相信孩子愛學習,樹立了這樣的信念系統就可以為我們積極尋找方法保駕護航了。如何來做,首先是基于客觀事實的分析。學習活動有三個部分組成:學生、教師和教學憑借,孩子沒學好多數都在此范疇內,(關于智力及家庭原因不在此闡述,這些都是我們不太能改變的)。當我們把問題縮小到這個范圍的時候,是不是已經離答案更近些了呢!在這三個部分中,學生是最核心,無論我們用何種方法,始終無法替代孩子學習,故而,只有從孩子入手,范圍是不是更小了呢!學生不愛學習,在我看來最重要的原因是感受不到學習對自己的價值,覺得學習沒用或者沒意思。關于此論斷是我從自己身上得出的結論,人只有感受到學習對自己有意義,需要學習的時候才是效率最高的時候。而對于孩子,目前感受需要的時候較少,那我們就要創造機會,讓孩子感受老師所講對自己很有用,自己需要學習。舉例而言,就是將生活與學習活動做鏈接,從學習走向生活,在生活建構學習模型,再由生活走向學習,完成知識目標的達成。“學生”可以理解為學著生存,生存的舞臺在生活,所以,有的時候我也會覺得教育是教孩子如何生活。在此看來,一個會生活的孩子也必然是一個會學習的孩子,反之也成立。將學習與生活劃等號,是不是會輕松許多呢!
? ? “數之所在,理不可奪也”,這句話的原意為,天定的氣數是決定了的,也就是天命已定,不論什么道理(理由、原因)也不能改變他的。用在這里,我想要表達的是,數字的客觀事實性。數字是最理性的表達方式,在數字面前,無論多么有力的說辭也不能動搖客觀事實。在此次測試中,關于數字我們做了大量的統計分析。可能教語文的緣故,之前對數字不敏感,總覺得數字都是概述,沒有引起的我的重視,如,90分以上13人和16 人,看似區別不大,其實這里面有三個孩子的差距,放大來看,三個孩子是班級的十分之一,如果我們愿意,每周重點關注十分之一,是不是會有一番新的突破。正確嚴謹的來看待數字,你會發現,更多的真實呈現在面前,就像不戴眼鏡與帶上眼鏡的區別。故而,常用數據來說話,進步就變成了可以看得見的。
? “對癥下藥是良方”,我們說每個孩子都是珍貴的存在,每個生命都是美麗的不同。那這些不同豈能用一味藥來滋養呢!無論是我們班級授課制,學科教學,還是正在探索的主題課程,都不可回避這個話題。用工業的方式來教學真的行不通。如何面對孩子的個體差異性?針對學生的個體情況或者小范圍的分類,制定對應的良方是上策。落實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是擺在眼前的路徑。小組合作不是為了合作而合作,是基于需要的合作,基于發展的合作,基于有效的合作。所以,正確的看待小組合作,用心的構建小組學習文化,將會對孩子的個體差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 期中測評像是一種影射,看著分數就會浮現出許多關于孩子、課堂、作業、活動、交流的畫面,這些畫面就是我們和孩子一起種下的芝麻、黃豆、桃子、西瓜,分數不是偶然,當然也有它的偶然性,更多的是我們對于孩子、自己、專業及其中關系的理解。我們終究不會選擇用分數來自我衡量與證明,但是愿意用分數來看清我們究竟在種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