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條橙”源自于英語“clockwork orange”,老倫敦人用來比喻奇怪的東西。“He’s as queer as a clockwork orange.(他像發條橙一樣怪)”,就是指他怪異得無以復加。
原著描述了作惡多端的主人公Alex接受了政府的特殊治療,形成了一有作壞事的念頭感到惡心的條件反射,進而變成乖乖仔,但之后他也很痛苦,想尋死解脫,結果住院一周后反而不再對作惡感到惡心了,但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從良。
以下是較詳細的概述,劇透也比較嚴重,不怕劇透的可以多加了解。
——————————分界線——————————
原著共有21章,分三部,每部7章,代表了主人公的三個不同階段。
第一部分描述16歲的主人公Alex,以及他的三位同黨是怎樣為非作歹,盡管沒有殺人放火,但也作惡多端,是令人厭惡的流氓。
第二部分Alex鋃鐺入獄。在獄中,為了減刑,他接受了一種,據專家說可以根治犯罪的治療。方法便是在注射一種藥物后,不斷地強制觀看別人作惡的影片,包括二戰時期日本軍隊和德國納粹對戰俘和平民的殘殺,還是無碼的,場面極其滑凸。藉此令Alex產生條件反射,以后一有作惡的念頭便產生惡心感。
最后一個部分描述Alex接受完治療后出獄的生活。他遇到過欺凌和報復,不但不敢還手,還以弱者的姿態乞求別人住手,與第一部分里不可一世的他大相徑庭。受盡折磨,最終精神崩潰,跳樓自殺。沒想到沒死成,住了一周院后他不再對作惡感到惡心了,“我痊愈了”,他說。出院后他重新作惡,但不久便感到厭煩,最后,他選擇了從良。
——————————分界線——————————
本書向我揭露了政府的黑暗和丑陋,為了作出非凡業績,獲得民眾的支持而作出所謂的創新療法,泯滅一個人的選擇權。另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監獄里教誨師的話,對接受治療前的主人公說:“善心是選擇出來的,當人不會選擇的時候,他就不再是人了。”“人選擇了惡,在某個方面也許比被迫接受善更美妙吧。”當主人公接受了治療后,他說:“他沒有了真正的選擇權,對不對?他有利己之心,害怕痛感,所以被迫走向自我糟蹋的古怪行為。其虛假性顯而易見。他不再胡作非為,同時也不再能夠進行道德選擇。”
他是原著中第一個反對這個療法的人,我也有點認同他的話,令人被迫選擇善,是比自身選擇惡,更可惡的事。本人已沒有道德標準,不懂到底什么是善與惡,只是選擇了令自己更好受的一面。可悲。這樣的人,已經不是人了,而是一個上了發條的橙子,外表生機勃勃,卻只能被上帝(政府)擺弄,機械地提供他的汁水。但令我感到有點矛盾的是,若然如小說里真的有這種療法,對減少罪犯固然是有效果,但其實是極不人道的,把人,活生生的人,當作機械般改造,心里面固然是不好受。但若然接受這種療法的是罪大惡極的罪犯,這也算罪有應得,因果報應吧,而且,這是不是比死刑,更有人情味呢?
書里最后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當主人公覺得自己不再感到惡心而慶幸痊愈的時候,不久他真的,就變得成熟,從心去選擇不作惡,真正痊愈了。然而在電影版本里,到他自認為痊愈后結束,任由觀影者自行想象他之后的結局,也另有一種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