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盡管已經(jīng)三年沒有看見你;路,盡管已經(jīng)三年沒有踩著你;但并不覺得你離我遠了。雖然,我只有一條失去功能的腿;雖然,我沒有雙手,又失去雙目;可我沒有感到前途渺茫,走投無路。我怕光陰虛度,就像花兒怕在風雨中凋落。我怕辜負了黨,就像孩子怕對不起母親的囑托;我怕自己落伍,就像戰(zhàn)士在戰(zhàn)場上成為懦夫。多想讓征帆鼓滿春風,多想把生命之舟馬力開足。善于奮飛的人天上有路,勇于攀登的人山中有路;敢于出擊的人海里有路;我的路,在長空,在峻嶺,在大海深處。”
上面這段文字,其實是一首詩,就是這首詩,讓我的戰(zhàn)友、鋼鐵戰(zhàn)士劉琦,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成為全中國家喻戶曉的明星。人都說,英雄聽得見看得見卻摸不著,但劉琦就在我的身邊,他的事跡今天還激勵著我。
1981年4月,在一場意外火災中,蘭州軍區(qū)某部青年軍官劉琦,因搶救兒童嚴重燒傷,燒傷面積達百分之九十三,頭部、臉部肌肉全部燒焦,耳朵、鼻子和嘴唇等突出部位全部燒掉,雙目失明兩手斷折,左腿僵化曲折。他被蘭州軍區(qū)授予“鋼鐵戰(zhàn)士”榮譽稱號,并榮立二等功。
此時的劉琦,只有24歲,雖然榮譽加身,可他的人生卻蒙上了巨大的陰影,面對嚴重的傷殘,他一度絕望,一度輕生,但在部隊和地方黨組織的關懷下,劉琦重新振作,6年內(nèi)做了22次手術(shù),安裝鼻子時,醫(yī)生在他臉上繡花般地縫了200多針,僅鼻孔里就掏出70多根線頭。
傷情稍微好轉(zhuǎn)后,劉琦就開始摸索和訓練生活自理技能,他整整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學會了用斷臂吃飯,洗臉,開收錄機,用斷臂拴上筆練習寫字。
盡管治療不遺余力,但身體再也回不到從前了,年輕的劉琦不甘心就這樣成為廢人,干不了工作,可以創(chuàng)造精神食糧!他萌發(fā)出搞文學創(chuàng)作的強烈熱情,報名參加了黑龍江省作家之路的函授學習,他不停地寫作,不停地投稿又被退稿。
1984年6月,他的作品,就是本文開頭的詩作《路》大獲成功,榮獲《文學報》征文大賽第一名,隨后,上海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意配樂,先后8次進行播放,并對劉琦進行了專題報道。那個年代,幾乎人人都聽收音機,一夜之間,劉琦的名字響徹中華大地,他舍己救人、身殘志堅的事跡到處傳頌。
劉琦是不幸的,24歲的年紀,遭遇火災,身心受傷,劉琦又是幸運的,他堅強堅韌,不等不靠,闖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光明之路。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大步向前,《霞》,《去意徊徨》等小說一篇比一篇精彩,同時,他還積極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給他們帶去信心和力量。
24歲,多么青春的年紀,很多人也才剛剛開啟人生之路,劉琦的事跡雖然有些久遠,但他的精神卻實實在在,挫折算什么,苦難算什么,只要你堅韌不拔,只要你勇往直前,你的路也一樣精彩!
三年前,定居上海的劉琦重回軍營,他雖然面目難辨,行走困難,但樂觀爽朗,幽默風趣,談笑風生。
難忘劉琦,難忘戰(zhàn)友,祝福你幸福安康,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