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皮囊》的時候,總有種難以言說的沉重感。韓寒在序言里說到,這樣的文字總讓人想要慢慢讀,讀得慢些,到達得或許更快些。
我不敢茍同??础镀つ摇返倪^程中我一直想著,快點讀,快點讀,趕快把它讀完。不是因為他的故事多么引人入勝,也不是讀著無趣,而是我想讓自己快點走出書中所營造的那種沉重、壓抑,甚至略帶些潮濕霉味的氣氛。一刻不把它讀完,可能就一刻被那種情緒所包裹。
2
書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作者寫自己家里的故事,包括外婆、父親還有母親。這樣坎坷的家庭故事并非會發生在每一個家庭當中,即使很不幸發生了,可能也會被大多數人視作不堪回首的往事,越快忘記越好,最好再也不要想起??墒遣坛邕_不僅沒有忘記,想在還特地回溯當時的點滴,一字一句地敲打出來。也難怪他會說這本書像是從自己的骨頭里摳下來的。
讀完書后馬上跑到豆瓣上去,發現很多人好像對作者這樣的敘述方式并不贊同。書評里用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他寫得太用力了”。
在百度百科里,介紹蔡崇達是一名非虛構的寫作者。對于“非虛構”這樣的標簽,我其實一直很欽佩。小四曾經說過,“小說寫一篇多一篇,散文寫一篇少一篇。每一篇散文,都是從自己生命的錦緞中,裁下一塊裝裱起來,供人欣賞”。
就是這種感覺。
在我最初開始嘗試寫作的時候——如果那時候的行為也能被稱之為寫作的話——我的主題也局限于自己的生活,就像小學生日記一樣,我去了哪個地方游玩、在這個月里發生了哪些事情等等。這樣記敘式的寫作其實很輕松,因為對于一個從沒經歷過什么風浪的孩子來說,生活里發生的值得一寫的事情,大都是美好而愉悅的。
但是有一個問題,那就一旦我停止了生活,或是開始了日復一日的生活后,我一下子就沒什么可以寫的東西了。我大概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嘗試著寫一些小說。
——畢竟小說里面不需要把自己暴漏在別人的目光之下。
所以當出現一位絕對的非虛構作家的時候,無論如何我在心里都是敬佩他的。可能他寫下的每一個字,都是從自己身體上割下的肉。更何況這樣的一種記憶,對于讀者而言尚且壓抑,對于作者本人,無異于災難的折磨。
3
第二部分是寫曾在作者的童年時光里留下過深刻記憶的一些人。我認為這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
張美麗,兩位阿小,厚樸,天才文展,他們以某種方式,與作者的生命產生交集,然后又各自分道揚鑣,邁向各自的人生。在那段注定會漸行漸遠的交集里,他們都在某種程度上,塑造著作者的人生。
我喜歡這一部分,是因為這些人不僅僅是作者一個人童年的記憶,他們每個人都更像是一個符號,這些符號,曾出現在我們每一位的生命當中。
也或者,我們本身就是那些符號當中的一員。
張美麗,是那個落后小鎮的啟蒙運動的先驅。她未婚先孕,大膽地追求愛情,坦蕩地將自己打扮成心里認為漂亮的樣子,開海鮮樓,開娛樂城……她是自由戀愛的踐行者,是女權主義的捍衛者,是先進的商業頭腦的引路人。但就是這樣一個走在前端的人,因為小鎮長久以來保守和傳統的思維定勢,她被所有人認為是女鬼、狐貍精一樣的存在。在這樣的身份設定下,她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其罪惡的證據;她所心存的一切善意,也都注定會遭遇熟視無睹,甚至是避之不及。
到最后,那個先鋒一樣的張美麗開始到處捐錢的時候,我在她身上看到了祥林嫂的影子。她渴望通過捐錢這種方式,獲得周遭的認可,最終的結果證明,這也注定是徒勞無功。
兩位阿小、厚樸和天才文展,讓人看到的,是不同環境塑造的不同的個體,又怎樣在不同的境遇中走出迥乎不同的人生道路來。當作者深入自己地記憶去摸索他人與自己的生命的時候,身為讀者,就像是在上帝角度,閱讀一個人的生死簿。
所有這些人當中,似乎都以悲劇收場。他們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與命運進行過抗爭,有些人反抗得累了,選擇了放棄;有些人自以為勝利,未曾想卻陷入了更深的困境;還有些人,從始至終都滿懷熱情,卻一步步地在意淫中邁向了絕望。
4
最后一部分,是作者事業有成后的一些簡短的隨筆,相較于前面的內容,這一部分顯得輕了很多。
有一篇文章,叫做《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摘錄文中的一些話:
“你根本還不知道怎么生活,也始終沒勇氣回答這個問題?!?/p>
“在不知道怎么生活的情況下,我會采用的是一種現成的、狹隘的、充滿功利而且市儈的邏輯——怎么能盡快掙錢以及怎么能盡量成名,用好聽的詞匯就是所謂’夢想’和’責任’。”
“生活從來不是那么簡單的夢想以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理想還有陰謀,生活不是那么簡單的概念,真實的生活要過程怎么樣是要我們自己完成和回答的?!?/p>
正如這本書的書名所暗示的那樣,當拋開肉體的皮囊、拋開頭銜與功名,我們是誰?又要追求一種怎樣的生活?
可能這個問題對于大多數而言都過于嚴肅和高深了,但我們還是要試圖去思考一下,并且常常地問問自己。
或許這種思考并不能帶給我們問題的答案,但是,它總能幫助我們,離自己理想的生活,更加邁進那么一小步。
作者 / 兔子先生碎碎念
轉載前請務必私信作者
版權所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