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功夫》的精神分析
電影《功夫》故事梗概:主人公是一個小混混,和他的小弟冒充最兇殘“斧頭幫”到下層人民聚集地“豬籠城”行敲詐,未遂,不料卻引來了真正的“斧頭幫”,引出了城內的隱退“武林高手”和斧頭幫的欺壓與反欺壓的爭斗,也引出了阿星個人情感經歷:從小一身“橫練筋骨”的小主人公被騙用盡積蓄買得一本《如來神掌》,在出手為解救一個被欺負聾啞女孩時被羞辱,便發(fā)誓要做個壞人,要出人頭地。但是善良本性未泯的主人公遲遲不能“如愿”,當再次遇到已經長大的“聾啞”女孩時,無論如何也沒有表現出他的“兇殘”,善與惡在他心里激烈的沖突著。
被幫會利用找到“火云邪神”來對付“楊過和小龍女”,在決斗危急時刻懸崖勒馬,及時悔悟,被“邪神”打得“連他老媽都不認得了……”。不料,卻因此間接打通他的任督二脈,“萬中無一”的武功奇才就此“化蛹成蝶”,實現身體和心靈的蛻化,展開了一場和“邪神”蕩氣回腸的正義與邪惡的較量……
結局是皆大歡喜,“邪神”被感化,阿星的糖果店開業(yè)了,當然最重要的是他收獲了愛情和善良的本性……
說實話,在第一次看這部片子的時候由于是“影院版”的,感覺一般般,甚至有些失望,也可能是期望太高的緣故。現在看來覺著越來越好,這是周星馳“無厘頭”風格成熟之作。故事的情節(jié)并不復雜,但是,一向的搞笑對白、出人意料的場景讓整部片子結構豐滿,處處充滿搞笑的氛圍。但是,現在看來最吸引我的是電影中表現出的一個人成長的經歷這個主題表達的內容。
童年的羞辱引起的童年創(chuàng)傷如同“烙印”深深觸痛著一心 “維護世界和平”主人公,這個傷痛改變了本來有著一顆“除暴安良”的主人公的信念——好人無好報,一定要做“壞人”才會 “出人頭地”。但是,在他內心中“善與惡”的較量就從未停止過,尤其是再次遇到那個長大的聾啞女孩之后……在關鍵時刻他作出了正確的選擇,正義信念壓倒邪惡念頭,最終正義力量也得以伸張。
如果用榮格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解讀這一過程,那就是一個善性(自性)未泯心理問題患者的患病、治愈和轉化的過程:小混混已經是一個被錯誤信念困擾的患者,而這一錯誤信念主要來自于童年的“心理創(chuàng)傷”和由此帶來的對社會強化和認知偏差,要尋找他的 “人格面具”—闊綽的“有錢人”。他心中的“阿尼瑪”(聾啞女孩)形象已經慢慢長大,最終成為他排除錯誤觀念的力量所在,在“楊過”被和“小龍女”很象是他的“母親原型”和“父親原型”,救走救治時他畫了一個糖果的標志,象征著他“阿尼瑪”原型的力量被激發(fā),由于其本身具有的“自性化”潛能被間接激發(fā),所以獲得了“化蛹成蝶”蛻變力量,他的心理能量得到了初步整合。在和他的 “陰影”火云邪神的決斗中,“陰影”的強大壓力使得主人公的心理潛能得到進一步增強,最后與他的智慧原型“如來”得到溝通,使其心理力量得以發(fā)揮到極致。對于火云邪神的處置也是很有意味的,沒有將其置之于死地,而是用了一句“你想學啊,我教你啊……”耐人尋味,這正合埃里希-諾伊曼在《深度心理學的新道德》中處理“陰影”的觀點一樣:承認我們的陰影,整合我們的陰影,而不是試圖壓抑、清除它。火云邪神的最后武器帶刺的荷花椎被主人公拔去刺以后,變成了美麗,給人帶來寧靜和諧的荷花,飛散空中,劃過美麗的時空,也象征著“自性”對“陰影”力量的整合。影片結尾,糖果店前,聾啞女孩的出現,接下來他們的關系進展大家可想而知,“阿尼瑪”的創(chuàng)造性力量使其達到了心靈的發(fā)展與和諧。
其實這不僅僅是表現的一個心理病人的成長歷程,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困擾時的心理歷程,看了這個分析,結合讀者自己的此類成長體驗,是不是會引起你的一些共鳴呢?真正能震撼人心經典電影或作品,在于它能激發(fā)我們心靈深處的感受,一些對于原型意象的體驗,讓人感到共鳴。
本來只想就其中一兩個意象作一下分析,沒想到在分析過程中漸漸發(fā)現整部電影的結構情節(jié)竟然這么暗合心理分析的理論,不知道周星馳有沒有讀過榮格?!《功夫》這部電影創(chuàng)作過程周沒有和我商量過,所以筆者的分析也不是完全合乎周的創(chuàng)作本意,一些概念的套用不免有牽強之處,只要為讀者多一個理解本部電影意義的角度。其實有時候角度、立場的高低上下并無所謂,只要從中得出、體驗到一些積極的意義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