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鄉明。
可惜這次中秋節沒能見到故鄉的月亮。不過,有機會見到了老朋友,體驗了秀美的山水,見識了曾經的燦爛文明,卻也是非常地充實和值得。
曾經的曾(隨)國
這次有機會走進隨州博物館,去了解兩千多年前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1978年春夏,曾都區城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系列編鐘,震動了全國史學界和考古學界,專家們通過對這些出土的青銅器上的銘文以及史料進行研究和考證,得出了“曾隨合一”的結論,即在2400年前,以曾都區為中心的漢東地帶的“隨”國即“曾”國,隨州城為曾都。
曾都區歷史悠久,因華夏始祖炎帝神農誕生于此,而被稱為我國農耕文化發祥地;因舉世聞名的曾侯乙古墓大型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而被譽為東方古樂之鄉。
有機會一定要去湖北省博物館,感受曾侯乙編鐘的原件帶來的震撼。
秀美的山水
這次還有有機會第一次登上中國的產茶名山——車云山,這里是著名的“信陽毛尖”的原產地核心產區。
雖然天公不作美,遇上了連續的大雨,沒有辦法游覽到每一個具體的景點,但是在云霧繚繞的山頂,一邊喝茶,一邊聽著雨聲,也是別有一番情趣。
綠色農業
依靠著獨有的天然環境,這里的人們發展出了茶葉、香菇、木耳等特色農業經濟。三里崗鎮也被譽為中國的“香菇之鄉”,今日的農村也今非昔比。
目前的農產品很大部分選擇出口,這是對產品品質的高度認可。以規模化運營的湖北中興食品為例:
3月29日,在湖北中興食品有限公司現代化的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把茶葉打包裝箱,一派忙碌景象。這批35噸的訂單,將于4月4日發往西班牙。據悉,截至目前,中興公司今年已出口茶葉864萬美元,預計全年將達到5000萬美元,繼續領跑全省茶葉出口。
不過,相對于出口市場,國內巨大的消費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無論是在線下,還是線上,目前都找不到一個合適的終端消費渠道。如果能充分發掘國內市場的潛力,樹立一兩個具有消費者美譽度的品牌,將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寫在最后
好山、好水、好人,這里的未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