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秋+國慶的小長期,節日標配的大新聞應該是塞車,塞到帶回家的月餅在路上吃光了、塞到廣深120公里路程大巴上午9點出發下午4點到……
在這個假期里,見識了一個同學婚禮上的攔親、參加了一個親戚的提親。有些東西,有點意思。
一、攔親
同學的婚禮鬧騰了一整天,上午的活動是新郎去接新娘,但有新娘那邊的姐妹團和親戚團設置重重障礙,即所謂的“攔親”。第一關是發紅包,這個容易。第二關,是面包片要咬出指定形狀,也不難。第三關,是挺腰穿過1.2米高的紅繩,有點難度,兄弟團里有胖子。第四關,是回答姐妹團的問題,關于新娘的,關于兩人秘密的。第五關,是房門前“真情告白”,宣讀保證書,并簽字畫押,新娘答應后才能開門。
攔親作為風俗,上網一了解,在大多數地方都有。網上各種奇葩的攔親手段和創意,多到眼花繚亂,隨便挑出幾張“有圖有真相”。
一邊看熱鬧,一邊在想,為什么要“假裝”攔親?攔親的象征意義?攔親的原始動機?
簡單地聯想,攔親可以有如下幾個作用:
1、增加婚禮的熱鬧
在老家,參加婚禮叫做“喝喜酒”。可賓客來了,可不是就喝下酒,吃下肉就OK的。他們需要看熱鬧、參與其中,能看到出洋相就更好啦。若還能混水摸魚,公然揩油就再妙不過。攔親的可參與性高,夠熱夠鬧,可滿足嗑瓜群體的初階精神文化需求。
2、委婉地讓男方多掏些錢
女方有不少親朋好友過來幫忙的,不能白忙活,意思一下是需要的,另外小孩子也希望可以有紅包領,但這些不太好在聘金禮金上講。有攔親,鄰里街坊也可幫幫襯、沾沾光,撈點油水,不枉湊熱鬧一回。
3、因為難得,所以珍惜
結婚首先是相當“耗財”的,而且還“耗神”,就算有專業的婚禮策劃公司提供服務,作為主角的新郎新娘及雙方家庭,仍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在諸多賓客的眼皮底下耗財和耗神,大家本能的想法是不想結第二次婚,因為錢累身累心累。
可是這些并沒有提示背后的深層次原因。背后應該是還有點什么,直到參加另一個活動,親戚去提親,思路打開了一些。
二、提親
提親的這種儀式,現在好像不常見。
親戚介紹,要走提親環節,是女方家長提出的。見面后,一陣寒暄后,進入主題。
對方家長說,按他們的禮俗,要先訂婚,即在女方家擺酒,然后再擇黃道吉日,送女兒出嫁。
我們那的的禮俗,若是有在女方家擺酒,擺酒后女方即隨男方回家,也視作是迎娶入門。男方則多數不再擺酒,而是等第一個小孩滿月時一起擺。
若是以前的媒妁之約,這倒也可理解,畢竟男女之前完全不了解,雙方家長也需要一些“儀式”逐步了解對方。但現在是男女自由戀愛確定關系并決定結婚,仍要提親、訂婚、結婚和入門,好像繁瑣有余。
女方家長說這是當地禮俗,顯然不過是他們某種訴求的緣由,并非是禮俗所迫?;ㄞI也曾是禮俗,在極個別地方仍有保留,但多數地方改乘轎車。
席間女方家長還提到,他們還有一個婚俗,一年不能出嫁二個女兒。眼看年關將至,看來是多少開始著急了。但仍要提親、訂婚、結婚,有可能是想掩飾他的著急。
另外有一點,這幾年大家的“尊古復禮”,重拾過往的一些禮數,是比較普遍的。
這可能會產生一種很強的”遵守規矩“之感和由此帶來的安全感。
即在世風變化多端,各種禮俗教條都被舶來觀念沖擊的七零八落的大環境下,重拾以前的禮俗,并自覺地遵守、嚴格地執行,可以減少外界變化帶給中年一代人的不安全感。
席間,女方家長一邊說我們這邊禮俗不講究的,我們也沒什么要求,一邊說要四金、要挑蘿格、紅包煙酒茶回禮等諸多細節規范。一邊說隨意,一邊說要給新人爭面子。
如果真正為即將結婚的新人好,他可知按其要求擺酒后,女兒結婚后即迎來一個“負資產”老公。畢竟親戚這邊的家庭經濟實力只是一般。
說到面子,大家關注的是表面形式。會強調面子,通常是里子不怎么樣。好比戴粗黃金項鏈的,一般是新晉富裕之人。
但是,周圍的人,通常看得到做出來的面子,也大體知曉里子。換句話說,打腫臉充胖子,其實別人知道你是瘦子。做面子,看來更多是做給不知情的人?也不是。
打腫臉充胖子,有點“掩耳盜鈴”式地自我欺騙,但這種欺騙,主人需要,客人也“配合”。
在關健場合/時刻做出顯示氣派的撐場面的東西,主人家是特別地自我滿意的,有點嬰兒時期的全能自戀,而賓客也會迎合主人家的這種滿足,會盛贊、會樂于其中,而且下回他們也需要“別人賞光”。
三、反向探秘
在特定場合才做的事情,說明在其他地方是“不可得”。要借助特定條件、特定環境才敢做,說明平時是壓抑的。
國人的文化性格是壓抑的,歷來追求存天理滅人欲,但人欲是滅不掉的,只是換個馬甲時不時出來“為非作歹”。
攔親,就是人們找的一個可以公開釋放壓抑東西的情境,滿足窺探欲和幸災樂禍欲。
窺探欲,平日里大家都人模狗樣,婚禮上新郎還是西裝革履,能讓新郎“本性暴露”、洋相盡出,是讓嗑瓜群眾有集體快感的事情。
有些事情,每個人都做,但是大家都會好奇別人是怎么做的。例如學校宿舍或某小區里的望眼鏡,賓館或一些房間里暗暗安裝的攝像頭,多數人對xx動作片的喜愛,三個女人一臺戲的八卦。
國人對性是壓抑的,公開場合也不允親昵舉止,于是在婚禮上少不了要新郎新娘當眾親吻10秒以上,而且是9.9、9.8、9.7那樣的倒數數。
攔親里的,問一些關于一對新人的隱私之事,要新郎當眾表達愛意、說肉麻的情話,無不是為了滿足大家平時被壓抑的情感。甚至會問人第一次啪啪是在什么時候、啪的如何。
鬧洞房則是更赤裸的典型的公然滿足。大家知道剛剛還”道貌岸然“的新郎新娘即將要做什么,既好奇,也想”破壞“、”干擾“,于是漸漸形成鬧洞房這樣的陋習。
回到前面案例,攔親,可能是一個老男人對一個新男人的“攻擊性”體現。
對于女兒出嫁,女方父親在潛意識里,可能會認為是另外一個男人搶走了他的女兒,盡管理性意識里他知道“女大當嫁”,而且女兒不能嫁給自己。
面對“搶”,他當然不樂意,他要表達攻擊性,但如何“合法”地表達呢?繁文縟節的婚禮禮俗便是其表現形式。他要那個男人過五關斬六將,他要那個男人付出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成本。
鬧洞房、玩伴娘是另一種壓抑的滿足,詳細可見胡慎之的分析。
胡慎之談心理:中國式鬧“洞房”,壓抑后的發泄之所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53179
調戲伴娘的文化劣根
http://www.yicai.com/news/3087817.html